◎ 黃彥文
大家很難想像現在小學校外教學首選的動物園,源自於英國的日不落情結,透過展示珍禽異獸來宣揚殖民帝國的國威,其封建氣息不輸被年輕世代戲稱為「中正廟」的中正紀念堂。但透過二十世紀的改革,動物園嘗試轉型為兼具觀光休憩與動保教育的地方,相較於每年二二八連假就被拿出來討論的中正紀念堂,猶如天壤之別。
十九世紀末盛行的動物園與馬戲團,不僅因監禁式的展示與極高的動物死亡率,如同動物世界的煉獄,展示新住民和罕病人士,也成為推廣新帝國與種族達爾文主義的幫凶。而人道主義抬頭後的西方世界,並非選擇解散這萬惡淵藪的設施,而是利用動物園現有的動物與周邊設備,去研究如何人工繁殖與豢養這些稀有動物,反而成為一艘復育瀕危動物的諾亞方舟。另一方面,動物園也肩負教育責任,推廣動物保育概念,並以門票收入補貼相關研究與教育展覽,試圖成為能永續經營的準公共財。
這讓筆者不禁思考,報復性拆除中正紀念堂,真是一個負責任的行為嗎?蔣家威權統治台灣近四十年,是一個無法割捨的歷史事實,評價雖趨於兩極,然而一味販售Q版公仔等行為,不啻像跳樑小丑般可笑,更蔑視了台灣正在抬頭的公民意識。筆者認為與其美化歷史,不如將中正紀念堂改造成如「動物園概念」的一個教育現場,透過陳設當年被當權者掩蓋的歷史,讓人民主動「觀察、親近、了解、省思」這些史料,理解民主自由的代價與可貴,重新找回這塊土地的文化連結。同時,也必須是我們全體公民來決定中正紀念堂的內容,才能真正的將中正紀念堂這個威權象徵融入台灣新公民社會中,而如此一個辯論與審議的過程,便是社會溝通、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希望有一天,中正紀念堂能褪去那矯飾的威權色彩,名副其實地扛起「自由廣場」這面招牌!
(作者為國立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淡水區民)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