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澎湖看不見的二二八

◎ 冼義哲

滑過臉書,我看見守忠伯父幾年前的動態被翻出來,那是一張翻拍的照片,拍的是一份文件表格,我點進去一看,才發現上面一個眼熟的名字,是我親愛的伯公「趙文邦」。

那張照片拍的是《台灣二二八台民叛亂澎湖區叛逆名冊》,裡面的人都因此被關過,當年二十三歲的伯公因為組「青年自治同盟」被登記入罪,當時的他,是「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委員」。據說,名單上的那批少年郎,現在已被改為城隍廟停車場的公所前聚眾,他們說著「少年郎有血,老大朗有膏」這樣的話,那時所有組織都被當成叛亂嫌疑犯,國民政府打算「全部殲滅」。

228事件70週年。(資料照,記者洪瑞琴攝)

澎湖對於「二二八」的史料相當有限,我對「二二八」的認識,起初只知道是「西瀛勝境」牌樓碑文上記載的事,後來才看懂這個位於家裡附近的建築,上頭的青天白日徽不是國徽,而是中國國民黨黨徽,也才知道原來當初興建時,是地方各界會商,用了最高當局「嘉勉澎湖縣未捲入二二八」所頒發一筆獎金的部分,來感念政府。

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其實澎湖縣民與外省籍的統治階層,也就是所謂的「官兵」,彼此之間的關係緊張是一直在升溫的。一九四七年三月二日,當時台灣島烽火連天,其實澎湖縣也有軍人無故開槍射傷民眾,但歷史記載告訴我們,「未引起更大混亂」。看懂西瀛勝境牌坊後,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感受到不平,似乎它標記著某一種性格,隱含著在面對不義與暴政時,這裡的人民依然無力抵抗。

是我們的人民甘願被欺負,還是比較好欺負?我那時一直想不透。但隨著越爬越多文獻,越查越多口述歷史,從許多台灣的紀實上,總能在「附帶一提」之處,看見一絲絲當時的澎湖:

當時的澎湖,島內糧食欠缺、嚴重不足,當台灣各地出現一波波抗暴行動時,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加強了駐軍防備,島上的仕紳們為保民,只能盡力協調,這才讓史書上澎湖能被註記「未引起更大混亂、未捲入」。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日後不久,國民政府在台灣展開大規模綏靖工作,澎湖縣由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史文桂司令主持綏靖工作,被劃為「馬公綏靖區」,當時地方軍警不但加強監控、搜捕參與或組織抗暴的「嫌疑」份子,防範他們潛逃各個島嶼,警察局局長還趁機透過逮捕報復民眾。

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四日至五月十五日,國民政府在澎湖展開「清鄉」,整整一個月…。但至今仍很難窺見相關紀錄,無以得知那一個月是什麼樣的澎湖。遺憾的是,「二二八」七十週年這麼大的一件事,澎湖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卻都噤若寒蟬,公部門也沒有任何紀念活動或翻閱歷史,真相對於澎湖人來說,仍是一團謎。

(作者為樹黨黨主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