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宋楚瑜之路

二○一六總統大選,宋楚瑜選擇走自己的路。馬英九執政失敗,朱立倫僅獲三八一萬餘票;宋楚瑜則獲一五七萬餘票,堪稱雖敗猶榮。日前,蔡英文總統敦請宋楚瑜擔任APEC領袖代表,他向北京呼籲:若連宋楚瑜都不能接受,兩岸還有和平發展的可能嗎?立委徐永明則指出,此事已被賦予打破兩岸冷和狀態的任務,但兩岸關係過去最忌諱就是個人為了自己的歷史定位一時昏了頭,失了以台灣利益為優先的立場。此一提醒,苦口婆心。宋楚瑜乃唯一民選省長,應能體會自己的歷史定位在台灣,不在兩岸甚至中國,他的政治導師蔣經國典範在夙昔。

政工起身,黨政軍警特一把抓,蔣經國負評居多;晚年的政治改革,卻成了他的蓋棺定論。改革雖因內外壓力使然,改革議題雖然有其限度,但他一旦走上這條路便不回頭。「中美斷交」,江南案,內外壓力蜂擁而來,他衡量得失正面迎向改革浪潮。值得注意的是,蔣經國推動改革,往往給自己造成更大的挑戰,但是他的回應多是繼續鬆手,而不是緊握拳頭。這種蔣經國風格,為後來李登輝的寧靜革命奠定基礎,他們一脈相傳的精神,不是「非主流論述」的偶然接班論那麼膚淺。後蔣時代初期,宋楚瑜的步伐,顯然是亦步亦趨蔣經國的脈絡。

身為威權統治者,革新保台、政治改革,都可以合理解釋為「保權」。啟用吹台青,拔擢本土人才,也無非是指向「保權」這個現實目標。而「保權」與「保台」辯證結合,結論是「保台」才是「保權」的保證,做不到「保台」其餘的都是空談,蔣經國十分理性務實。冷戰時代兩岸隔絕,蔣經國雖然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但他絕非空想主義者,反而極為務實地認識到捍衛台灣才是硬道理,唯有台灣免於死敵北京黨國侵吞,蔣氏的歷史定位才有依託,不致淪為中國歷史成王敗寇的末代皇朝。可惜,當年的另一個學生馬英九,缺乏這種認識高度。

除了革新保台、政治改革,蔣經國晚年有句心聲:「我也是台灣人。」在台灣大半輩子,不是台灣人是甚麼人呢?感情投射上,蔣經國自是中國人,而蔣氏政權播遷來台,依託台灣而延續,反攻大陸神話破滅,他終於認同這個生命共同體,乃是自然而然之事。蔣經國應該深知,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蔣氏,在中國正統歷史已非主流,但就台灣的歷史定位來說就未必悲觀了,保住台灣就是保住自己的歷史定位。如今,許多不同族群的台灣人民懷念晚年的蔣經國,而選擇淡忘早年蔣經國的肅殺之氣,這應該也符合他自己最後求仁得仁的目標吧。

蔣經國的「徵詢式獨裁」,比起馬英九的「獨裁式民主」,高明得多。蔣經國的決策模式,最後當然是一槌定音,但拍板之前儘量傾聽各方意見,從而確定更周延的可行之道,其政策實踐也每每利大於弊。重要的是,他經常深入民間,傾聽人民的聲音,這些直接民意讓他跳過官僚體系的怠惰,確保他的決策在社會上更令人有感。平衡成長分配,勞資各得其所,社會小康穩定,「保權」也有賴於認真執政。或許,這是共產主義青年蔣經國的政治基因,講到管理眾人之事他總是「唯物的」多於「唯心的」,有調查研究為基礎才進行政策推演。

從「外來者」走向「在地者」,蔣經國向同樣背景的人做出示範,中國無家可歸,台灣安身立命,中國遠在雲端,台灣近在眼前,只有三不,沒有共識。宋楚瑜要走自己的路,蔣經國走過的這條路,頗具啟發意義。馬英九的終統路線失敗了,他追求的中國歷史定位注定落空,在台灣也遭多數選民否定,宋楚瑜應引以為鑑。雖然政治行情在「精省」轉折,但現在歷史終究給了他機會:果能堅定民主價值,守護台灣這個共同體,力促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真相和解,避免重蹈馬英九失足於中國流沙的覆轍,那麼,宋楚瑜不無可能超越自己的早期政治印記,留下一個跟蔣經國類似的溫暖背影供人懷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