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教育現場抓寶可夢?

◎ 鍾邦友

教育部議定手機遊戲寶可夢「勢不可擋」,將以「正向引導」及「自我管理」來取代禁止,並探討將遊戲融入教學的可行性。其實將新科技及工具應用於教學並非新鮮事,一九五○年行為主義大師skinner的編序教學機早開先河,隨著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輔助教學的設計推陳出新,讓人目不暇給,問題是以有涯追無涯,一味想著擁抱時尚風潮與新科技,會不會讓教學失去主體性,反落入削足適履的窘境?

只要運用道場的概念把教學知識結合遊戲的過關設計,並將補給站轉型為教材資源的諮詢檢索庫,便能在現有軟體研發基礎上,巧妙將抓寶的精神融入學習素材中,因此學習內容的編輯與轉化並不困難,但適用哪些教材則必須深究,此等教學運作是讓師生如魚得水,抑或變邯鄲學步?此外,由國人模仿研發,則須考量智財權等法律層面的問題,也要避免畫虎反類犬。

倘若學校統一使用,等同開放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學校是否已然做好管理的因應準備?每個人的手機等級、功能不一,且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手機,更奢論人人配備「網路吃到飽」,難不成學校要發給人手一台手機或平板,並在校園各處裝設無限上網的基地台?

萬一就像過去的蛋撻熱般狂風過境的迅速退燒,屆時又有更吸引人的遊戲行為模式出現,跟風的學習軟體與寶可夢一樣被棄如敝屣,豈不是形成資源浪費,就像建置時轟轟烈烈,現在卻因為技術陳舊、介面過時而乏人問津的諸多教學網頁相同。

只為滿足寶可夢也可以融入教學這樣的小確幸,背後卻可能是驚人的設備費用支出,在大量人力物力的資源投入之前,教育部恐怕得先冷靜審慎評估實用與效益性,而不是跟著一頭熱吧!

(作者為高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