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分享~黃貞祥》川習關係趨緩的表象與本質:貿易解凍不等於軍事降溫,台灣更須趁隙備戰

如果我們細看這次對話的內容與背景,會發現表面春風化雨,背後暗潮洶湧。這場熱線雖以經貿議題為主軸,實際上反映的是中美雙方在戰略層次上進行的一場「風險控管協商」,而非根本關係的修補。

◎ Gene Ng(黃貞祥)

2025年6月初,川普與習近平通上了久違的電話。這是川普重返白宮後,兩位大國領導人首次直接溝通,通話長達90分鐘。從官方釋出的消息來看,氣氛頗為融洽,兩人談及貿易、關稅、稀土等議題,並未觸及烏克蘭、伊朗、台灣等敏感國際問題。川普在社群平台表示「對話非常良好」,習近平則用航海隱喻表示「要校正中美關係這艘大船的航向」,雙方都釋放了對穩定關係的善意。這場通話,讓不少國際媒體下了「美中關係出現轉圜契機」的註解,也讓全球金融市場短暫反彈,人民幣回穩,華爾街一片叫好。然而,事情真有這麼樂觀嗎?

2025年6月初,川普與習近平通話長達90分鐘,兩人談及貿易、關稅、稀土等議題,並未觸及烏克蘭、伊朗、台灣等敏感國際問題。(法新社檔案照)2025年6月初,川普與習近平通話長達90分鐘,兩人談及貿易、關稅、稀土等議題,並未觸及烏克蘭、伊朗、台灣等敏感國際問題。(法新社檔案照)

如果我們細看這次對話的內容與背景,會發現表面春風化雨,背後暗潮洶湧。這場熱線雖以經貿議題為主軸,實際上反映的是中美雙方在戰略層次上進行的一場「風險控管協商」,而非根本關係的修補。所謂「非對抗式競爭」、「管控分歧」等字眼固然好聽,背後卻是雙方在進行戰略籌碼交換與鬥智鬥力。特別對台灣而言,這場熱線可能提供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空窗期,但並非保證和平的護身符。相反地,正因為短暫緩和易讓人鬆懈,更應提高警覺,把握這段時間強化自我防衛、鞏固社會韌性,才是務實之道。

川普與習近平的通話聚焦在經貿領域,這並不意外。2025年以來,美中雙方因新一輪關稅摩擦與出口限制交鋒激烈,特別是在半導體、AI晶片、稀土資源等高科技與戰略物資領域,雙方各有攻防。中國一方面受制於美方的出口禁令,導致科技產業鏈緊張,另一方面則積極釋出訊號,願意調整稀土出口審核機制;美國則在維護「小院高牆」原則的同時,釋放出有限鬆綁的訊息,允許部分企業恢復與中國的高階製造合作。這場對話,是雙方為避免經貿衝突進一步惡化而做出的戰術性調整,其核心仍是利字當頭,算的是帳,不是情。

然而,經濟談得再熱絡,軍事佈局並未因此鬆手。從今年初至今,中共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平均每月超過500架次軍機、70艘次軍艦擾台,頻率為歷年之最。這些軍事行動並非僅為外交談判加碼而為,而是已然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聯合戰備巡航。其戰術目的是訓練實戰反應與火力協同,戰略目的則是塑造「新常態」,耗損台灣軍隊與社會心理的備戰能量。更深層的,是在台美、中美各方尚未真正達成戰略妥協前,藉由灰色地帶作戰手段累積「既成事實」,以求將爭議推進到不可逆的地步

從今年初至今,中共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平均每月超過500架次軍機、70艘次軍艦擾台,頻率為歷年之最。示意圖。(國防部提供)從今年初至今,中共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平均每月超過500架次軍機、70艘次軍艦擾台,頻率為歷年之最。示意圖。(國防部提供)

更關鍵的是,這類軍事壓迫不再是臨時性的政治操作,而是內建於中共國防戰略的「漸進式威懾」。它不需要宣布戰爭,卻能在和平的名義下逐步侵蝕對手意志。當我們目睹解放軍演訓由短時段轉為長時間、由特定空域轉為全方位、由定期演練轉為不間斷巡航,我們應該明白,這是一場持久戰,不是短期叫牌。其本質是將戰爭風險制度化、低烈度化,以最低成本最大化戰略壓力,讓對手在無聲無息中消耗信心、資源與國民共識。

回顧過往,美中高層互動從來無法單靠一次會談扭轉戰略格局。1998年江澤民與柯林頓互訪之後,美中雖簽署《軍事海空相遇備忘錄》(MMCA),表面降低了軍事衝突風險,但同年底解放軍即首度試射東風-31洲際飛彈,進一步提升戰略打擊能力。2006至2008年間,胡錦濤與小布希之間建立所謂「對話高峰期」,結果解放軍在此期間完成首艘094核潛艦的部署。歷史早已證明,北京一向擅長「對外和緩、對內加速」的雙軌操作路線,外交場合握手微笑,軍事上卻照樣開弓放箭。每一次高層友誼的展現,都伴隨著軍力擴張與戰略深化,這已成慣例而非例外。

此番川習熱線,若真走向所謂「重啟互訪」,台灣所面對的不是安穩,而是戰略迷霧的加深。北京可能選擇在高層互動的光環下調降軍事恫嚇的音量,但實際上更可能轉為更隱晦、更長期的滲透與部署。比方說,將軍機繞台的航線轉為遠海區域,避免挑釁意味太強烈;或是加強對台灣周邊海底電纜、民用基礎設施的監控與干擾,實質掌握戰場先機。更可能的是,透過法律戰、輿論戰、科技戰與經濟戰,從多維度對台灣進行滲透與壓迫,讓台灣在尚未交火之前,已步入戰略劣勢的泥淖。

當前藍白主導的國會對國防預算的審查延宕,導致新式反艦飛彈與無人機採購計畫推遲三個會期以上,對國家安全影響甚鉅。(資料照)當前藍白主導的國會對國防預算的審查延宕,導致新式反艦飛彈與無人機採購計畫推遲三個會期以上,對國家安全影響甚鉅。(資料照)

與此同時,台灣內部的政治現實亦不可忽視。當前藍白主導的國會對國防預算的審查延宕,導致新式反艦飛彈與無人機採購計畫推遲三個會期以上。教召制度雖已改革上路,但涵蓋率與經費仍然遠遠不足,導致動員能量與實戰銜接之間存在斷層。地方層級的民防演練與避難配套設施也尚在起步階段,許多鄉鎮尚未建立足夠的災防系統與物資儲備,社區民眾對戰爭風險的警覺程度仍明顯不足。如果不把握這段可能的戰略緩衝期,加速完成各項國安改革,一旦局勢再度轉趨緊張,將無法承受外部衝擊。

此外,我們不能對美方的意圖抱持過度幻想。川普即便個人願意與習近平互動,甚至安排訪中,但其整體政府系統仍維持對中國的高度警戒與技術圍堵。國會近期接連通過多項法案,如《No Adversarial AI Act》、《Decoupling America’s AI Act》,皆針對中國在AI、量子運算、先進製造等領域設下防火牆。而國防部與印太司令部仍持續擴大在第一島鏈的部署與演習。換言之,美方在外交上釋放談判訊號,但在戰略層面卻未鬆手,這種內外交錯的訊號,極可能讓北京誤判情勢而鋌而走險。

在這種「表面降溫、內部升溫」的夾縫中,台灣更需冷靜因應。不能把外交語言當真話,也不能把外交禮節當實質讓步。美中對話可以降低擦槍走火的機率,卻無法終結地緣競逐。唯一能保台灣於不敗之地的,是自己有準備、有能力、有意志。唯有在和平中準備戰爭,在對話中強化自保,才是面對這個不穩世界的正確選擇

因此,對台灣而言,川習熱線不代表危機解除,更不代表未來可安枕無憂。它提供的是一個短暫的視窗期,是「備而不用」的緩衝時間。這段時間該怎麼用,是台灣社會的集體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把這段時間當作一場和平假期,繼續陷入政治紛爭與軍備停滯;也可以選擇把這段時間當作「備戰黃金期」,全力推動後備動員、強化國防科技、改善社會韌性與心理防衛。更應建立跨黨派共識,從制度設計上保障國防政策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不讓任何政黨將國安議題當成選舉籌碼。

川習通話可能雖為全球經貿投下一顆安定丸,但對台灣而言,這不是終點,而是警鐘。(取自貼文)川習通話可能雖為全球經貿投下一顆安定丸,但對台灣而言,這不是終點,而是警鐘。(取自貼文)

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別人談出來的,而是靠自己準備出來的。寄望川普與習近平的茶敘解決台灣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唯有台灣自己握有防衛主動權,和平才可能持久;唯有民意凝聚、改革落實,風險才不會成為災難。台灣需要的不僅是抵禦外敵的硬實力,更需要團結民心的軟實力,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守護這塊土地。

川習通話可能雖為全球經貿投下一顆安定丸,但對台灣而言,這不是終點,而是警鐘。短期緩和不代表長期安全,外在和緩不代表內部鬆懈有理。台灣必須清楚認識到:此時此刻的「和」,只是暴風眼裡的片刻寧靜。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握這段機會,做出對未來真正有用的準備

因為真正能保護台灣的,不是別人的電話,而是我們自己的堅定與行動。

#黃無料說

(作者為清大生科系副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Gene Ng 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