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天鳴
欣聞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各界開始關注原住民族博物館的設立與發展。然而,博物館不應只是靜態的展示空間,更應成為族群記憶的家、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及原住民族邁向未來的重要基地。
原住民族博物館籌備處揭牌,原住民舞團載歌載舞慶祝。(資料照)
一座真正屬於原住民族的博物館,從建築設計開始就應該說文化的故事。建築外觀可以融入傳統家屋、山海意象或祖靈圖騰,讓人一走近就能感受到原住民族的精神。走進館內,動線應該像走入部落生活的旅程,從耆老口述歷史、狩獵祭儀到工藝樣式,讓文化自然地流動在參觀者的腳步之間。
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原住民族博物館也應該善用科技。透過AR、VR與互動投影,年輕人不只是在看展覽,更可以「參加」豐年祭、「走入」部落狩獵場。科技不僅是展示的輔助工具,更是文化重新被理解與接受的關鍵。
然而,博物館的核心從來都不該是物件,而是人。過去,許多關於原住民族的故事,往往是由外人來詮釋,導致文化被簡化甚至扭曲。未來的博物館,應該讓原住民族自己來說自己的故事,從設計、策展到導覽,族人必須是主體。這樣的博物館,才能真正成為族群的驕傲與家。
更重要的是,博物館不能只是單純的展示場,它應該走入社區,連結在地生活。透過部落導覽、手作工藝坊、文化體驗課程,甚至結合原鄉文化旅遊,讓更多人親身接觸原住民族的文化,也讓地方社區有機會共同成長。
放眼國際,台灣原住民族是全球南島語系的重要一環。原住民族博物館未來也可以成為文化外交的窗口,透過國際展覽、策展合作與數位典藏,台灣可以在全球南島文化地圖上發聲,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作者為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助理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