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阿爾飛
我們不是冷漠,而是太久沒有遇見值得相信的政治語言。
選舉來了就喊改革、口號滿天飛,選後卻換成沉默與閃躲;政治人物像演員,議題只是他們手中的劇本。我們看見了太多「表面功夫」,也親歷了一次次信任的崩塌。
我們不是對民主失望,我們只是受夠了那些用民主包裝的投機者。
政客的興衰,不等於民主的常態
以國民黨為例,它過去曾是主流,曾經掌握全台最大的組織與資源,但今天它卻像一艘無法轉向的巨艦——
失語於當代價值、封閉於內部派系,遇事反應遲緩、防禦為先,無法提出可信的社會藍圖。
這不是一天的問題,而是長年缺乏內在代謝的結果。
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在立院毀憲亂政、濫刪預算,罔顧國家安全。(資料照)
我從小在藍營家庭長大,母親當了二十四年的基層里長,政治對我而言並不抽象,是家屋中耳濡目染的日常。那時國民黨是理所當然的執政者,權力的正當性幾乎不容質疑。
但一路走來,我看見的是一次又一次失望堆積的現實:反共立場的曖昧、有錯卻毫無反省、黨主席的空洞喊話,國會被特定組織牽引,通過有利自己的選罷法和憲訴法,甚至胡亂刪除預算、罔顧國家安危。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群從政者毫無論述能力,在鏡頭前慌亂自保,對公共利益毫無擘畫。我不過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看清一個黨的骨架——沒有誠信,只剩算計。
柯文哲:從象徵到幻滅
柯文哲的出現,曾經如同一道裂縫中的曙光,讓人相信素人也能撼動權力結構。當年年輕人萬人空巷,主動組織動員的畫面令人難以忘懷,那是一場真摯又熱烈的政治覺醒。
然而,神壇崩塌得太快——從清新變得曖昧,從理想轉為策略。一次次的幻滅,像是信任被反覆拉扯、被稀釋,留下更多的疲憊與懷疑。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資料照)
黃國昌,一條失落的理想曲線
我曾給他95分,因為他代表了「可以對體制說不」的可能。但後來的轉向與妥協,卻讓那份清流變了味。
他不是唯一一個讓人幻滅的政治人物,卻是一個最具指標性的投射——我們不怕失望,是因為我們曾經真心相信。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資料照)
幸好,還有人選擇留下
苗博雅,不完美,但堅定。她可以落選,卻不退出現場;可以被黑,但不願裝傻。
她的行動提醒我們:政治仍有一種可能,是不用口號,也能打動人心。她不是救世主,但她是一個活得真實的公職工作者,而這樣的誠懇,已經足夠罕見。
或許我們會一次次失望,但為了台灣,我們不能放棄希望。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資料照)
台灣需要的第三勢力,不是更多人頭,而是新價值秩序
這不是在說「新增一個政黨」這麼簡單,而是要打造一種新的組織文化與公民對話格式:
● 政策聚焦於居住正義、稅制公平、勞權保障與世代責任
● 組織不只靠民粹號召,而能培育公共治理的持久力
● 不求聲量最大,只求責任最穩
這樣的政治力量,不必搶奪光環,而是默默重塑信任的下層建築。
在選票之前,我們該練的「政治識讀術」
你所支持的那個人——
他是為了權力,還是為了改變而來?
他面對挑戰時,是卸責還是堅守?
他說話,是煽動情緒,還是解釋願景?
他對抗體制時,是算計退讓,還是坦承承擔?
當我們懂得分辨,我們就有能力開啟改變。
結語:我們的島,我們來定義
理想也許很重,但它永遠值得一起扛。我們需要的是政治家——不是會演戲的政客,而是願意留下痕跡、實踐誠信的人。
只要還有人願意相信真誠,那麼,台灣就還有未來。
(作者為金融服務退休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