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正直言集
在全球淨零排放與能源韌性壓力日益升高的時代,能源政策的制定更需回歸科學理性與國際趨勢的融合。特別是針對「是否重啟核電」的議題,應摒棄情緒與意識形態的對立,改以「科學為本」與「安全可驗證性」作為探討基礎,這才是面對未來的務實解方。
全球核能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重點不再是老舊大型機組的延役或重啟。圖為核三廠。(資料照)
事實上,近年來包含《The Economist》、彭博(Bloomberg)、路透社等國際媒體皆報導,全球核能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重點不再是老舊大型機組的延役或重啟,而是聚焦於小型模組化核能(SMR)與核融合技術。例如比爾蓋茲支持的 TerraPower、今年股價大漲的小型模組核能技術公司 NuScale、與今年2/19法國 CEA 宣布的核融合新進展,都顯示:科技不斷創新,若在法令許可與安全可控的條件下,先進核能將可能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一環。
然而,新科技的應用不代表舊思維的回頭。台灣社會必須看清事實——核三除役後,郭智輝部長領導下的經濟部已穩健超前部署替代電力來源。2024 年新增的大潭、興達與台中新燃氣機組總計 481 萬瓩,遠高於核三廠 95 萬瓩除役容量。實務上,台灣整體供電已在賴總統新政府團隊上任後更趨穩定,企業用電與民生需求均未受影響。
面對部分政治人物渲染「廢核必定導致電價飆漲、產業出走」的說法,數據顯示完全相反:
目前工業電價僅 4.27 元/度,民生電價為 2.77 元/度,遠低於日本、南韓與新加坡等鄰近競爭國家。而 NVIDIA 宣布將其亞洲總部設於台灣、AMD 擴大台灣佈局、台積電持續在台投資,這些具指標意義的企業行動,是對台灣能源穩定性與政策可信度的最佳背書。
此外,面對全球 RE100 綠能採購與 CBAM 等國際碳稅機制的挑戰,台灣也積極推動太陽能、離岸風電、地熱、水力、氫能等多元綠電技術。非核家園政策並非對所有核能技術「一刀切」,而是明確訂立「核安優先、核廢可控、社會共識」三大原則,這正是成熟社會與科技治理的應有態度。
真正值得追求的台灣能源轉型,不是賭徒式的「押寶核電重啟」,而是掌握科技、結合產業需求與國際法規,強化本土能源彈性、深化與盟國的綠電合作網絡,從而實現供電穩定、碳排減少與產業升級的三贏局面。
台灣不需要被恐懼與過時思維綁架,我們需要的是願意相信科技、尊重科學、並勇於前進的執政決心。唯有如此,台灣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立足世界的能源創新之路。
(作者為科技公司執行長、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系友會秘書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