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書堯
在2025年5月31日,第22屆IISS香格里拉對話中,美國國防部長Pete Hegseth闡述了特朗普政府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聚焦以實力求和平及應對中國威脅。他強調美國將印太視為首要戰場,通過軍事威懾與盟友合作維護穩定。中國在南中國海及第一島鏈的行動、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以及其軍事現代化(包括核武與兩棲作戰能力),是此策略的核心原因,數據顯示其軍費十年增長近70%,2023年達2960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路透檔案照)
美國因此沿第一、第二島鏈部署力量,如在菲律賓巴丹群島設置Nemesis反艦導彈,並與澳洲、印度合作生產軍備與研發技術,強化區域拒止能力。Hegseth明確指出,中國計劃2027年前具備入侵台灣能力,解放軍正積極備戰,若台海現狀被改變,將帶來毀滅性後果,美國將堅決阻止。
對台灣而言,美國的部署雖強化周邊防禦,如呂宋海峽的戰略屏障,但中國軍事挑釁加劇,2022年以來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超1800次,2024年達900次,安全風險升高。美國「不挑釁、不魯莽」的立場也可能讓台灣陷入被動。
台灣應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軍事合作,如情報共享與聯合演習,同時利用半導體產業(全球市場佔比60%)深化科技聯盟。防範上,應聚焦2027年前的威脅,加強海空防禦,採購反艦與防空系統,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3%以上(現為2.6%),並強化網絡安全與反假訊息機制。
我國向美國採購3套「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強化空防。圖為挪威部署至波蘭東南部機場的同型號系統。(取自北約盟軍空中司令部官方臉書)
另應加速軍事現代化,參與第一島鏈拒止策略;鞏固經濟與科技優勢,成為美印計畫關鍵節點;參考愛沙尼亞數位防禦模式,提升社會韌性;並在美國支持下拓展國際空間,增強東南亞關係。美國的戰略為台灣提供保護,但也伴隨地緣風險,台灣需以全面韌性化挑戰為機遇,在區域聯防中找到定位。
如果美國在第一島鏈的「拒止戰略」部署失敗,台灣仍有幾項防禦選項可供選擇,以確保自身安全與區域穩定。首先,台灣可加速軍事現代化,優先採購反艦導彈、防空系統及無人機等裝備,提升海空防禦能力,特別是針對中國的兩棲作戰和高超音速武器威脅,並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目前約2.6%)。其次,台灣應尋求與其他印太盟友,如日本、澳洲及菲律賓,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包括聯合軍演和情報共享,以彌補美國部署不足的缺口。
此外,台灣可利用其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佔比約60%),深化與美國及盟友在科技與經濟領域的合作,成為不可替代的戰略夥伴,間接提升安全保障。在非軍事層面,台灣應加強網絡安全和反假訊息機制,防範中國可能的混合戰術滲透,參考愛沙尼亞的「數位國防」模式,建立全民參與的資訊安全網。台灣可通過經濟援助或技術交流,積極參與東南亞多邊機制,拓展國際空間,增強戰略縱深。這些綜合措施將有助於台灣在不利情勢下維持防禦韌性。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博士生、海洋實務工作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