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在台灣南方遼闊純淨的夜空下,我近日參與了一場由台北市天文館主辦的觀星活動。當夜幕降臨,四周寂靜無聲,仰望天際,銀河如瀑傾瀉,繁星閃爍如詩。這樣的景象,對於習慣了城市燈火的人而言,彷彿只存在於幻想之中;但對真正走入山林、遠離光害的觀星者來說,卻是一場壯麗而深刻的靈魂洗禮。星空之美,不僅令人讚嘆宇宙的浩瀚,更觸動我們反思:人類究竟在何時開始忽略了夜晚本該屬於自然的黑暗?星光與生態之間,其實蘊藏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其中所蘊含的價值,正亟需我們重新認識與守護。
觀星,不僅是對宇宙奧秘的追尋,更是一種深具教育意義與環境意識的實踐。圖為安平港南堤紅色燈塔的左邊,呈直立菱形的南十字星。(圖由周銀王提供)
觀星,不僅是對宇宙奧秘的追尋,更是一種深具教育意義與環境意識的實踐。透過這次活動,我深刻體會到,黑夜原本是自然萬物休養與重生的重要時刻,卻因人為光害而日漸失衡。過度的人工照明,不僅遮蔽了滿天星辰,也嚴重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節奏與遷徙路線。以台灣的夜行性蛙類、鳥類與昆蟲為例,牠們原本依賴月光與星光辨識方向與作息,當這些自然光源被人造燈光取代時,常導致族群混亂、繁殖困難,甚至造成整體生態鏈的崩解。
這些觀察讓我深切地認知到,天文教育與生態保育,並非毫無交集的兩條平行線。它們在「減少光害」這個節點上緊密相連,彼此支援。我們若能從觀星的角度思考照明問題,也就能以更全面的視野來守護夜間生態,實現真正的環境永續。
在政策層面,政府應更積極扮演引導與推動的角色。首先,可透過立法或修訂相關法規,明確規範夜間照明的範圍與強度,並設立光害評估指標,作為都市規劃與公共建設的審查依據。其次,應推動各級學校將「暗空教育」與「生態光害」納入環境教育課程,培養下一代對自然節律的尊重與認知。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可合作推動試點區域,如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或高山部落,導入暗空友善照明設計,作為觀星與生態旅遊並行的示範基地。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守護自然夜景,也能提升民眾參與度與政策接受度,讓環境保護真正落實在生活層面。
海拔約2000公尺的仁愛鄉清境地區,在減少光害影響下,也能展現美麗星空。(胡秀幸提供)
因此,減少光害不應只是科學家或環保團體的任務,而應成為整體社會的共識與行動目標。推動設立「暗空保留區」、限制過度的城市照明、使用符合生態友善的照明設施,都是國際間行之有年的有效措施。以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天文保護區為例,當地透過嚴格的控光政策,不僅成功保護了世界級的天文觀測條件,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與遊客,創造了教育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台灣擁有多樣的地形與豐富的夜景資源,若能妥善規劃並善加利用,有望在發展「暗空經濟」的同時,也為保育夜間生態貢獻一份力量。從山林到海岸,從天文教育到生態保育,我們有機會在「看見星星」的過程中,看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可能。
合歡山已在2019年8月成為全台第一座國際暗空公園。(胡秀幸提供)
南十字星下的這場觀星活動,不僅讓我重新認識星空,也更深切地體會到黑夜的意義。在科技與城市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能仰望一片星海,已成為彌足珍貴的體驗。我們是否願意為下一代守住這片純淨的夜空?是否願意重新審視我們對「光」的依賴,理解真正的文明應該包含對自然節奏的尊重?
觀星,不再只是靜靜仰望,而是一種沉思,一種選擇。當我們願意減少光害、守護夜晚、還給自然一片黑暗的寧靜,也就等於重新牽起了那條連結宇宙與人心、自然與文明的光之軌跡。
(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