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裕翔
在小金門烈嶼鄉與中國廈門之間的海域,最近引發爭議的,就是那一大片綿延數公里的蚵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蚵架,其實面積高達七十公頃,幾乎全都落在台灣管轄的水域,遠超出原本核准的四公頃範圍。
養殖戶在金門、廈門海域「中線」附近養蚵,龐大的蚵棚面積約七十公頃。(金門縣政府提供)
表面上是金門漁民在養殖,實際上很多中國漁民長期越過海峽中線,不但來搭棚、養殖,還協助採收,形成一種「兩岸合作養蚵」的特殊現象。這不只讓海巡人員的執法變得困難,更讓政府擔心是否已經影響國安。六月十九日,行政院終於定調:這些蚵棚,由我方來拆除。這不只是海上養殖的管理問題,更關係到主權、國安和金門地方經濟未來的走向。
這些蚵棚到底是怎麼出現的?事實上,兩岸之間的「中線」本來就沒有法定效力,雖然我們一直說這條線存在,但中國並不承認。加上禁限制水域的執法本來就有灰色地帶,久而久之,就讓這些跨境養殖逐漸壯大起來。金門漁民為了節省成本,與中國漁民「合資」養殖,中方負責搭棚、採收,金門人再把蚵仔運回來賣,雙方以七三或八二分帳。雖然這看似互利共生,但其實違規成分不少。對海巡人員來說,這些蚵棚架在海上,又沒有固定座標,加上中國漁船會干擾登船檢查,執法非常困難。即使政府現在下令拆除,沒有中央地方一起動起來,只怕下一次大潮後又會「死灰復燃」。
金廈海域違規養殖蚵棚已成國安漏洞。圖為今年2月中國漁船越界撈捕石蚵,被海巡署金馬澎分署查獲。(記者陸運鋒翻攝)
除了違法問題,這些蚵棚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明顯。大量的保麗龍浮筒和廢鋼筋被拿來搭建蚵棚,很多沒多久就斷裂、沉海,變成所謂的「幽靈魚網」,不斷困住海洋生物。更糟的是,浮筒破碎後會釋出微塑膠,隨洋流漂到台灣本島或福建沿岸,對海洋環境造成長期傷害。而且蚵棚密度太高,也會讓海水流動變慢,讓泥沙堆積、海床缺氧,甚至產生有毒物質,最終反而害到原本仰賴這片海域維生的漁民。與其等生態崩壞,不如趁現在拆除並轉型成更友善、環保的養殖方式。
從經濟層面看,金門地方長期默許這些蚵棚存在,也不是沒有原因。小金門人口少、產業單一,這些蚵棚一年能帶來上億元的收入,對當地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活水」。但這種經濟模式很脆弱,也不公平。合法業者為了能賺錢,不得不跟著「走灰色邊緣」,結果形成惡性競爭,讓整個產業失去秩序。如今政府要拆除,等於直接影響幾百位金門漁民的生計,如果沒有配套措施,例如補助轉型、升級技術、幫忙找新市場,那麼反彈聲浪肯定很大,也容易被操作成政治問題。
金廈海域違規蚵棚拆除可將保麗龍、廢鐵集中清運,減少污染又能創造綠色經濟。圖為台南市政府輔導漁民回收舊式蚵棚與保麗龍浮具。(台南市政府提供)
所以,這次拆除蚵棚,不能只是執法,更要有全盤規劃。短期內,政府可以設立退場基金,依照損失多寡與是否配合拆除,提供不同層級的補貼。也可以動員回收團隊,將保麗龍與廢鐵集中清運,減少污染又能創造綠色經濟。中期來說,要修改漁業相關法規,讓執法人員有更明確的權力與罰則,同時透過科技平台公開養殖資訊,提高透明度。長遠來看,更可以思考跟中國福建沿海在特定範圍內合作,打造符合生態、安全與產值的海洋共管區。這不只是管好幾個蚵棚,而是為金門、為台灣的海洋治理樹立新典範。
(作者為資訊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