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歷史的影子遮不住南島陽光:評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

◎ 黃大益

當代國家領袖要論述「國家認同」與「主權正當性」,勢必無法迴避歷史的交織與國際法的約束。因此,賴清德總統啟動的《團結國家十講》,首場以〈國家〉為題,從國際法、歷史脈絡到文化考古,構築出台灣主體性與主權獨立的論述;這樣的選擇,是對國家現況的清醒回應:台灣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持續被挑戰的存在。

賴清德總統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以〈國家〉為題,從國際法、歷史脈絡到文化考古,構築出台灣主體性與主權獨立的論述。(記者王藝菘攝)賴清德總統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以〈國家〉為題,從國際法、歷史脈絡到文化考古,構築出台灣主體性與主權獨立的論述。(記者王藝菘攝)

賴總統在演講中援引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直指日本政府雖然放棄台灣主權,卻未將其交予任何國家,因此中國對台灣並無主權根據;這樣的說法不是語言遊戲,而是國際法上的空白事實。此外《舊金山和約》由49國簽署,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皆未受邀,這恰好突顯戰後世界未能清晰安排台灣未來地位;二戰後「模糊」的國際狀態,正為台灣今日主張「自主未來」留下重要的詮釋空間。賴總統正是運用這一歷史斷裂與國際現實,宣示台灣不隸屬中國的正當性。賴清德以總統之姿,透過國際法條文的比較、梳理殖民與戰後的歷史脈絡,發表具歷史縱深的事實論述,並界定台灣當代主權狀態,不僅挑戰中國單方面的歷史詮釋,也與台灣長期以來強調「地位未定論」的國際觀點部分重疊,具有史觀意義,更實踐國家元首對歷史的回應責任。

除國際法分析外,賴總統也援引左鎮人、大坌坑文化與南島語族的學術研究,指出台灣是具有獨立歷史脈絡的島嶼社會,用考古與文化視角補強台灣主體。此論述嘗試從「南島文明源頭」層次,重建台灣的主體記憶,連結文化自覺與政治主權;這種歷史文化路線,與李登輝總統1990年代起的主體性政治哲學(philosophical subjectivity in politics)一脈相承,強調「政治認同建立在歷史認知之上,而非僅以政權更替為分野」。這場演講明確擺脫過去「中華主體、台灣附屬」的歷史詮釋,而是回到台灣自己的軸線,對今日面臨中國統戰與資訊戰的台灣社會而言,如何捍衛「文化戰場」與掌握「歷史話語權」,同樣是關鍵。

前總統李登輝主張要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提出台灣主體史觀,有自知與自信才能不畏強權。(資料照)前總統李登輝主張要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提出台灣主體史觀,有自知與自信才能不畏強權。(資料照)

團結不是口號,而是選擇。台灣今日所面對的,除了來自中國的軍事與認知戰,還有自己內部對「國家」的認識混沌。當中國還在拿著歷史當鞭子、把宣言當枷鎖時,台灣的民選總統,選擇回到土地、文化源流與人民的起點,用「土地的歷史感」串起國家歷史,說出台灣自己的話語。

然而,台灣的國家認同,不能只靠總統演講來建立;歷史也不是抽象回憶,而是當代認同與政策選擇的起點。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的首場以〈國家〉為題,如果只是重申台灣是國家,那單純只是賴清德個人再一次的政治表態;但若能進而啟動一場政治、文化與思想上「去帝國化(Decolonization)」的歷史重寫工程,深化台灣人和土地與歷史之間的連結,並將其視為「民族自覺工程」的一環,讓台灣不再背負他國敘事,才是真正的歷史轉向,也才是《十講》首場最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