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郁賢
近期,美國國會通過「大而美法案」與台灣地方縣市財政困境的案例,共同揭示了當代民主政治中權力遊戲的危險傾向。各國總有政治人物為了短期利益,不惜犧牲民主健全運作,甚至漠視普世價值,對民主制度構成嚴峻考驗。
5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總統川普倡議的「大而美法案」。圖為議長邁克.約翰遜在國會大廈向媒體發表談話。(法新社)
在美國,總統川普倡議的「大而美法案」在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以微弱優勢(215票贊成,214票反對,1票棄權)險勝,凸顯美國兩黨路線的深刻分歧。此法案引發爭議的核心在於其利用「預算調和程序」闖關參議院。此程序僅需簡單多數(51票)即可通過,而非一般法案的60票門檻,使得共和黨在參議院的53席具備絕對優勢,形成「人數碾壓」。
此外,該程序將辯論時間限制在20小時,大幅壓縮反對黨的討論空間,使其幾乎無法有效阻擋。這項立法策略,實質上是執政黨利用議會規則的漏洞,進行多數暴力,惡意阻擋弱勢政黨的意見表達,嚴重侵蝕了民主協商和充分辯論的原則。
雲林縣長張麗善。(資料照)
反觀台灣,舉雲林縣的財政困境例子來說,呈現出另一種政治作秀的惡果。雲林縣長張麗善控訴民進黨政府「三殺」雲林財源,然而究其根源,卻是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審議中央總預算時,為展現「監督」或「杯葛」姿態,無視地方實際需求而大肆刪減預算所致。這種為了鞏固立法機關席次優勢的行為,直接導致中央在分配補助款時,因預算縮減而影響對雲林的撥款,使雲林縣政府面臨財政窘境,基礎建設、社會福利、教育資源投入都可能受影響,最終犧牲的是雲林縣民的生活品質。
更令人費解的是,面對這種困境,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作為民眾黨團總召,一方面與國民黨合作大幅刪減預算,另一方面卻聯合地方勢力攻擊在地立委劉建國「不為地方爭取預算」。這種「放火者高喊救命」的荒謬景象,無疑是將自身行為的後果轉嫁給他人,模糊了真正的責任歸屬。立法院在藍白陣營的「捉弄」下,彷彿淪為一場全民被迫參與的權力遊戲。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資料照)
美國和台灣的案例都深刻提醒著我們,當部分政治人物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不惜犧牲民主的健全運作,甚至展現出對普世價值的漠視或無知時,民主制度將面臨最嚴峻的考驗。透過議會人數優勢強行通過法案、惡意阻擋弱勢政黨的意見表達、強制壓縮討論時間,以及將自身責任轉嫁於他人等行為,不僅破壞了民主的協商精神,也損害了公眾對政治體制的信任。如何讓權力回歸責任、讓理性取代惡鬥,是全球民主社會刻不容緩的共同挑戰。唯有如此,民主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保障公民的福祉,而非淪為少數人玩弄權力的工具。
(作者為第19屆雲林縣議員、圓仔花獨立書店創辦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