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義
清代宜蘭詩人李逢時(1829一1876),有天來到分隔蘭陽平原的濁水溪(I956改稱蘭陽溪)畔,望著滾滾流水,心有所感寫下<濁水溪>詩「城南之水何重濁,千里泥沙下山嶽,我來溪上數徘徊,嘆息蘭陽一溝凟」。
當時無橋,過溪唯有渡船。臨溪有三個渡船頭,二結渡貫穿溪南和溪北,連接宜蘭和羅東,是交通動脈。
二結渡貫穿溪南和溪北,連接宜蘭和羅東,是交通動脈。(取自貼文)
日治時期,先有簡便「凱旋橋」,洪水一來便沖毀,後有吊橋,以及輕便車路橋和鐵道橋,然後是1935年的蘭陽大橋。
蘭陽大橋。(取自貼文)
1935年的蘭陽大橋,在宜蘭歷史上及宜蘭人日常生活上,無論交通往來、資訊交流、經濟繁榮、文化流通乃至旅遊等方面,具有無比的意義和價值。1991年納入縣定歷史建築,沒想到2025年4月,經封閉性關起門的文資審查會議,決定廢止文資保存,決定拆除。
有關單位提出理由,以「通洪安全」為原因,計畫拆除重建新橋。該橋屹立溪上已9O年,有土木工程人員直言其結構堅固,比其旁不到30年歷史的新橋更穩固。而此橋一旦被拆除,等於殘酷式斷絶宜蘭人的歷史記憶和情感。
1935年的蘭陽大橋雖已不通車,曾經是宜蘭經濟和交通生命線,納入歷史建築,理所當然,並成為自行車步道,以及歷史導覧的好地方。
蘭陽大橋是宜蘭二二八受難地點之一,橋旁設有紀念碑。(取自貼文)
其實,蘭陽大橋同時也是宜蘭二二八受難地點之一,橋旁設有紀念碑。此外,對地方耆老而言,蘭陽大橋又叫做二結橋。戰時,美軍前來轟炸,三番二次投下炸彈想要炸斷二結橋,也有機槍掃射,橋上留有彈痕。耆老說「因為有二結王公保庇,神明顯靈讓美軍飛機士看不清楚,炸不到二結橋」。
(作者為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的史料訪問、整理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張文義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