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健正
最近走出竹北高鐵站,一棟燈火通明的新建大樓矗立眼前,即使深夜依舊有人在辦公。原來,這裡正是一家IC設計公司──慧榮科技的新總部所在。竹北高鐵站特定區正逐漸成為台灣知識經濟企業總部的新典範。
IC設計公司──慧榮科技的新總部就在竹北高鐵站旁邊 。(作者提供)
早在2018年,慧榮科技就以總價18.1億元、每坪98萬元的高價,標下竹北高鐵站旁復興三路二段1,846坪土地,創下當時竹北土地單價的新高。2021年,慧榮科技正式開工,興建總部大樓,總投資達40億元,樓高地上21層、地下4層,採鋼骨結構,可容納1,500名員工。原規劃2024年完工,目前已陸續有員工進駐。
聯發科:高鐵站成為企業布局新據點
聯發科曾於2015年標得高鐵站北側約2公頃土地的地上權基地,但由於公司營運策略與開發條件的限制,最終選擇放棄並交還政府。直到2020年,聯發科再度出手,成功標得高鐵東側專二區黃金地段的地上權,土地面積5,252坪,契約期限70年,預估權利金至少22億元,另加租金約7.6億元。
聯發科總部大樓位於竹北高鐵站附近的工地 。(作者提供)
2023年,聯發科正式動工興建總部大樓,總樓地板面積18,050坪,總投資約90億元,預計於2027年完工,將可容納約3,000名員工。這場從放棄到再度進駐的轉折,展現企業對空間規劃的精算與調整能力,也象徵科技總部重心逐漸從竹科核心向高鐵站區的遷移。
華邦電子:雙核心布局的實踐者
相較於聯發科與慧榮,華邦電子在高鐵站區的布局則更為前瞻與彈性。不僅在竹北設有據點,亦在台南沙崙高鐵站旁建立研發基地,形成北中南串聯的雙核心研發網絡。
華邦電子竹北辦公大樓。(取自官網)
竹北據點可追溯至2006年,華邦以約7億元取得1,500坪土地,初期自建三層樓的研發中心。2016年,華邦拆除原建物,改建為地上19層、地下5層的新大樓,總樓地板面積約13,000坪。為填補改建期間的空間需求,華邦亦於2014年斥資7.72億元向高鐵局購得置地廣場6至14樓辦公空間,樓地板面積達2,648坪,每坪單價約29.14萬元。
根據華邦董事長焦佑鈞的說法,一名高階主管因需照顧年邁父母而辭職,使他意識到地點選擇對員工生活的重要性。於是華邦選擇將總部設在竹北高鐵站區,讓台北與台中通勤族無後顧之憂;沙崙研發據點則服務嘉義至高雄的員工,體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治理哲學。
從個案到群聚:高鐵產業聚落的形成
上述三家企業的選址決策,反映出一個更大的空間轉型趨勢。這些知識密集型企業不約而同選擇高鐵站區,並非偶然,而是對新時代產業發展邏輯的回應。
高鐵產業聚落的興起
隨著高鐵網絡成為台灣縱向快速交通骨幹,企業總部選址開始從傳統科學園區轉向高鐵節點,這樣的空間邏輯不僅能兼顧研發人才集中與員工居住分散的矛盾,也帶動出「多點式核心」(multi-nodal core)的國土空間治理方針。
慧榮、聯發科、華邦等企業陸續進駐,逐步勾勒出竹北高鐵站特定區以IC設計與半導體為主軸的新型總部聚落。在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理念推動下,竹北與沙崙已逐步形成南北半導體產業軸線的雙核心,提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縱深與地理韌性。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周邊全區圖。(作者提供)
相形之下,台南高鐵站原本僅為交通轉運設施,周邊多為農地與未開發區域,缺乏產業聚集效應。自行政院於2016年核定「沙崙綠能科學城計畫」起,該區域被重新定位為科技與教育創新的重鎮,標誌著台南高鐵站區轉型成為國家級知識與產業策源地。
其他高鐵站區的發展潛力
除了竹北與沙崙的成功案例,其他高鐵站區也展現不同的發展特色。桃園站區以航空城計畫為核心,朝向國際物流與智慧製造發展;台中站區則結合既有的精密機械與光電產業基礎,形成中部科技走廊的重要節點;嘉義站區受惠於農業科技與生技產業的導入,逐漸發展出獨特的農科創新聚落。
這些差異化的發展模式,正逐步建構出台灣「高鐵科技走廊」的雛形,每個站區都有其特定的產業定位與發展策略。
知識經濟重新定義產業用地
值得一提的是,以新竹高鐵特定區為例,竹北市設置了約38公頃的產業專用區,作為生技產業聚落之用,即後來的新竹生醫園區。同樣地,沙崙科學城也在高鐵站旁劃設約47公頃的產業專區,導入綠能、資通訊與生技等創新產業。然而,實際上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企業總部,並未集中落於高鐵特定區的產業專用區內。
慧榮、聯發科、華邦等企業陸續進駐,逐步勾勒出竹北高鐵站特定區以IC設計與半導體為主軸的新型總部聚落。(作者提供)
依都市計畫用途而言,慧榮科技、華邦科技與聯發科的總部設址地點,分別屬於竹北高鐵站周邊的第二種商業區(商二)或第二種高鐵附屬事業專用區(專二),這顯示高附加價值、低污染、低物流依賴的知識型企業,正逐步模糊「產業活動」與「使用分區」的傳統分界。
這類企業多以研發、管理與總部功能為主,實質上更接近都市商辦活動,而非製造業性質;他們不依賴大量重工或原物料進出,可與住宅、商業混用共存;此一趨勢預示都市計畫必須重新檢視對「產業用地」的定義,特別是在智慧製造與知識經濟時代。
選址決策:地點即戰略
企業選址的一句經典話語就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竹北高鐵站區空間演進由住宅商辦混合發展出知識經濟的產業聚落,對人力資源密集與快速創新的科技產業而言,總部地點不只是土地價格與建物成本的考量,更關乎組織營運的節奏、員工通勤效率與跨區協作的流暢性。
高鐵站區的崛起提升通勤與人才移動效率,更是現代企業空間治理哲學的演化。(作者提供)
高鐵站區的崛起提升通勤與人才移動效率,更是現代企業空間治理哲學的演化。當企業空間決策從「集中控制」走向「節點串聯」,從成本導向轉為人本與效率的平衡,見證了一場產業聚落的重塑工程。
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然而,高鐵站區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新的挑戰。首先是土地價格快速上漲,可能對中小企業形成排擠效應,影響產業生態的多元性。其次,隨著大型企業總部集中進駐,交通壅塞問題日益嚴重,需要更完善的交通配套規劃。此外,產業過度集中於特定站區,也可能增加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風險。
推動高鐵站區發展時,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確保產業聚落的健全發展。圖為台南沙崙高鐵特定區。(資料照)
這些挑戰提醒政府在推動高鐵站區發展時,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確保產業聚落的健全發展。
政策建議:從功能分區走向功能整合
在TOD與智慧城市理念下,高鐵特定區傳統的單一使用分區概念,已無法因應總部與研發型產業的彈性需求。針對這一現象,政府政策與空間治理宜從以下四個方面調整:
第一、產專區制度彈性化:放寬部分產業專用區的使用規定,如更積極地引入總部辦公、研發實驗等非製造型態,提升吸引力與使用效率。
第二、住商區納管知識型產業:研擬制定「都會型研發設施」指引或特定用途計畫,讓知識型企業設點於住商區時,能納入區域規劃體系,防止零散失序的發展。
在TOD與智慧城市理念下,高鐵特定區傳統的單一使用分區概念應走向功能整合。圖為位於沙崙綠能園區的國研院資安中心。(作者提供)
第三、推動功能整合型園區規劃:建立「智慧產業聚落」標準,允許住宅、研發、商業、教育與公共設施共構,促進生活環境與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共融。
第四、建立台糖土地活化機制:台糖是台南與嘉義兩處高鐵特定區住商使用分區的最大地主,建議建立公私協力開發模式,引導知識型產業優先進駐,並提供租稅優惠與開發獎勵,加速閒置土地的有效利用。
具體而言,可考慮建立「高鐵站區產業發展基金」,結合台糖土地資源與民間資本,打造示範性的智慧產業園區,作為其他站區發展的參考模式。
未來展望:打造5-10年發展願景
展望未來,高鐵站區的發展應建立更清晰的時程規劃。短期內,重點在於完善交通配套與公共設施,解決現有聚落的基礎建設瓶頸;中期,建立跨站區的產業分工網絡,避免同質化競爭;長期,形成完整的「台灣高鐵科技走廊」,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創新研發基地。
這個願景的實現,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緊密合作,以及產業界的積極參與。唯有透過整合性的規劃與前瞻性的投資,才能讓高鐵站區真正成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高鐵已不再只是通勤工具,更是重塑台灣未來產業版圖的重要槓桿。(資料照)
結語
高鐵已不再只是通勤工具,更是重塑台灣未來產業版圖的重要槓桿。面對高鐵站區逐漸成為科技總部與研發選址的新熱點,政府應擺脫標售或標租土地的被動模式,轉向具引導性、前瞻性的區域規劃思維。
若未來政府能在既有高鐵特定區的框架中,導入「高鐵科技走廊」的多元治理理念,整合產專區與住商區的發展功能,不僅能提升土地使用效能,也將讓高鐵站區真正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平台。
這不僅是空間政策的升級,更是台灣科技產業邁向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基礎。圖為從新竹高鐵月台望出,遠方是新竹生醫園區,已經飽和了。(作者提供)
這不僅是空間政策的升級,更是台灣科技產業邁向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基礎。讓科技產業的選址回歸規劃引導,讓國土空間發展方針落實在產業的創新與轉型上,空間資源的彈性運用正是國土與產業治理的當務之急。
(作者為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務顧問)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