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從《台鐵之戀》到高鐵舵手:看台鐵勞資關係的轉型

◎ 侯嘉偉

台鐵公司化已於去年正式上路,象徵長年以來「政府運作邏輯為主」的體制,終於邁出邁向現代企業治理的重要一步。

前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近日出版回憶錄《台鐵之戀》,除了記錄自己任內推動改革的歷程,更從個人視角勾勒出台鐵組織變革的輪廓。這本書不僅是一段個人心路歷程,也提供我們重新思考公營機構轉型過程中,如何從「制度上」穩住改革成果的重要觀察。

前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近日出版回憶錄《台鐵之戀》,除記錄任內推動改革的歷程,更從個人視角勾勒出台鐵組織變革的輪廓。(資料照)前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近日出版回憶錄《台鐵之戀》,除記錄任內推動改革的歷程,更從個人視角勾勒出台鐵組織變革的輪廓。(資料照)

如今,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改任台鐵董座,這項人事變動,不僅讓外界關注台鐵未來的走向,更突顯了兩大鐵路運輸公司在勞資關係與員工組成上的差異,以及新任董座將面臨的挑戰。

公務員到勞工,勞資關係的重新定位

台鐵員工原為公務員,享有穩定薪資、升遷保障與退休制度,任用與管理皆屬行政命令體系。公司化後,新進人員改依《勞動基準法》僱用,納入勞動契約關係,工作條件與爭議處理轉由勞動法規與公司制度主導。這不只是身分改變,更代表治理邏輯從「命令與服從」走向「契約與協商」,是所有公部門轉型企業化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

然而,身分轉換不代表制度自動落實。台鐵如何確保員工平穩過渡、制度公平穩定,攸關權益保障,也考驗公司治理與政策設計的能力。

從對抗走向對話,制度必須接得住

台鐵勞資關係曾因「五一不加班」等行動出現緊張,影響列車運行,突顯轉型挑戰。「518密約」協商歷程則展現勞資互動逐步走向協商。然而,若改革僅靠個案處理或個人努力,難以支撐長遠穩定。唯有建立清晰、可預期且持續運作的制度與協商機制,改革成果才能積累與延續,形成穩健的治理基礎。

台鐵勞資關係曾因「五一不加班」等行動出現緊張,影響列車運行,突顯轉型挑戰。(資料照)台鐵勞資關係曾因「五一不加班」等行動出現緊張,影響列車運行,突顯轉型挑戰。(資料照)

台鐵勞資轉型的四大挑戰與機遇

從目前的轉型進程來看,台鐵未來在勞資制度上仍面對以下幾項關鍵挑戰:

一、勞資爭議處理需更專業化:隨著台鐵轉型為以勞工為主體的公司組織,涉及勞動法規的問題將會增加。如果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與協商能力,容易導致誤解與對立,未來需大幅提升勞資爭議處理與協調的專業能力。

二、重塑企業文化與獎勵機制:公務體系講求穩定與紀律,企業則重視效率與績效。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建立一個既激勵人心又維持公平的組織文化,是台鐵成功轉型的關鍵因素。

三、工會功能需全面轉型:傳統工會多聚焦於保障資深員工權益,但未來應進一步參與制度設計與實施過程,成為企業治理中的正面力量。

四、員工心態轉型仍在途中:從「執行者」到「參與者」,台鐵員工角色正發生深層變化。這樣的變化需要時間,但更需要制度與文化的支持。

鄭光遠接任台鐵董事長,不僅帶來高鐵的治理經驗,也讓外界對改革與制度升級充滿期待。(資料照)鄭光遠接任台鐵董事長,不僅帶來高鐵的治理經驗,也讓外界對改革與制度升級充滿期待。(資料照)

鄭光遠掌舵台鐵,為公司化注入實踐力量

台鐵能否成功從「國營機構」轉型為「現代企業」,關鍵在於建立一套具備企業運作邏輯、可預期性與彈性的制度體系。在此過程中,勞資雙方也將從傳統的命令與服從,逐步轉變為共同參與經營、承擔責任的合作夥伴。

如今由具企業經營背景的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接任台鐵,不僅帶來治理經驗,也讓外界對改革與制度升級充滿期待。他在高鐵累積的營運專業,有望為台鐵導入效率導向的管理思維,並協助建構兼顧效率與勞權的新型勞資模式。

(作者為勞動法令講師、法院勞動調解委員、勞動局勞資爭議調解委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