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裕翔
在全球戰略格局持續變動之際,無人機的角色早已超越傳統的偵察用途,正快速走向「非對稱作戰」核心的殺傷利器。尤其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無人機在戰場上的突破性應用被全球軍事專家視為一場革命。而台灣在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情境下,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近年國防布局已明顯朝向無人機為主軸的策略調整。特別是在「蛛網行動」演習之後,國軍主動對外展示由中科院與民間廠商攜手打造的FPV神風無人機,這不僅是戰力展現,更是一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戰略宣言:台灣的無人機部隊,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逐步形成戰力化、國產化與實戰化的三位一體系統。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日前發動「蜘蛛網行動」,重創俄羅斯境內多座戰略空軍基地。圖為烏軍使用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路透檔案照)
FPV(First Person View)神風無人機之所以備受矚目,不僅因為它體型小、成本低,更因其具備極強的「滲透與打擊」能力。在烏俄戰場中,類似機型已多次成功穿越敵軍防線,對高價值目標進行自殺式攻擊,效果驚人。我國此時展示FPV神風無人機,顯然是汲取烏俄經驗,迅速內化並實踐於自有戰術架構中。這種無人機具備即插即用的戰術彈性,不需要太多複雜後勤支援,能靈活部署在各種地形與任務條件下,大大提升了戰場不對稱作戰的靈活性與破壞力。未來若能配合AI自主導航與多機協同作戰系統,將更具群體突襲與癱瘓敵軍防衛的潛力。
烏軍攜帶炸藥的FPV穿越機,近來在戰場屢屢建功。(取自烏克蘭國防部網站)
此外,這次無人機的推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軍民協同」的模式。中科院與民間科技廠商的聯手代表著一種全新軍事工業合作體系的雛形,也說明了台灣防衛工業正在尋求轉型與突破。在過去,軍用品多由國營或半官方單位獨立開發,但進入新型態戰爭時代,這種封閉式體系顯然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科技戰爭需求。民間產業的參與,不僅加快了產品研發週期,也使得無人機的設計更具市場化與模組化特性,有利於批量生產與快速部署。從這個角度看,FPV神風無人機不僅是戰術上的一項利器,更象徵著台灣軍事科技研發生態正在經歷一次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
不可諱言,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也勢必牽動未來國防預算配置與部隊編制改革的腳步。過去強調傳統兵力與大型武器平台的思維,或將被成本效益更高、部署更靈活的無人機所取代。未來的戰場不再只是比拼火力密度,而是資訊掌握速度、智能演算能力與遠距精準打擊的綜合表現。台灣在國際政治局勢日益緊張的當下,若能在無人機科技領域持續深化發展,並進一步建構屬於自己的「無人作戰體系」,那麼即使面對遠勝我方的敵對力量,也能透過科技彌補人力與資源上的差距,達成「以小博大」、「以快制勝」的戰略目標。
國家隊沉浸式自殺攻擊無人機(FPV)首度公開。(軍聞社)
FPV神風無人機的亮相,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場戰略思維的轉向。如何持續優化這項新武器的戰術應用、推動後續平台標準化與模組化,甚至發展出完整的「無人機部隊建軍規劃」,將是台灣國防自主化道路上的關鍵指標。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從「蛛網行動」後的這場公開展示開始,掀開了未來科技戰爭新篇章的序幕。
(作者從事資訊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