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郁賢
「恐懼來自於無知」,這句話在台灣能源轉型的道路上顯得格外真實。當政府積極推動「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核心目標,並預計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這場影響深遠的政策變革,勢必需要全民的理解與支持。在能源結構將大幅調整,燃氣發電預計占比五成、燃煤降至三成、再生能源提升至兩成的情況下,身為國民,我們該如何消除心中的疑慮,對未來電力供應感到安心呢?
運轉40年的台電核三廠二號機5月17日停機,台灣核電歸零。(資料照)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台灣將於2026年正式啟動碳費徵收,這項機制透過將碳排放的環境成本內部化,比起單純的排放標準,碳費更具經濟效益與彈性。
再來是穩定供電,這是健全綠能發展的關鍵,也是國人心中所念,所以增加對儲能設備的補貼至關重要,為什麼相關預算刪不得?它能確保再生能源的電力在離峰時段儲存,並在尖峰或不足時釋放,從根本上解決間歇性問題,強化電網韌性。而早年在台灣被稍稍討論過的英國的差價合約(CfD)機制,確實能為台灣綠能發展提供穩定的投資環境,不僅能降低開發商的風險,還可以加速綠能部署。
借鑒英國經驗,台灣可以引入第三方公正審計,並且明確定義、加重罰則,並簡化檢舉流程,確保檢調單位能有效執法,建立完善的利益迴避機制,避免潛在的利益衝突等資訊公開,能有效解決民眾疑慮時,大眾才能放下「無知」帶來的恐懼,安心與政府攜手前行。
能源結構大幅調整,再生能源提升至兩成。圖為風電。(資料照)
能源轉型確實是項艱鉅卻必要的工程,要達成目標,需要一套多元且靈活的政策工具組合,其複雜性雖對社會溝通構成挑戰,但若能有效整合,將能加速台灣邁向永續未來。
(作者為第19屆雲林縣議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