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寇蒂
最近中國加強對台灣的「軟統戰」 ,許多的台灣名人都到了中國旅遊消費,讚嘆中國的「便宜」。
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到中國旅遊,並自稱為「兩岸和平大使」,不斷誇獎上海的建設與都市化程度,引來外界討論。(翻攝自YouTube)
但這些表面的低價很可能是預告了一個殘酷真相:這種便宜的代價,可能是他和我們的未來。
名人筆下的中國處處皆是低廉消費:上海的便利,新疆的物產,彷彿天堂般的成本優勢。然而,這種單純讚嘆就像只品嚐蛋糕上第一層的華麗裝飾,但對底層的真實視而不見。
◾️「便宜」的代價:到底誰為發展買單?
我在上海北京西路工作居住時,樓旁有家從福建來上海討生活的水果攤小販,一家人住在水果攤鐵皮屋裡,平常買水果時我們也聊兩句,知道他們滿心期待和女兒能在上海安家落戶。但隨著上海地價飛漲,舊樓改建,鐵皮屋也被拆除,這家人無聲無息消失在都更浪潮中——沒有補貼,沒有安置,只有被淘汰。
這種「發展紅利由誰享受,代價由誰承擔」的邏輯,正在香港重演。
這幾年香港街頭小食鋪、海鮮酒肆一家家「光榮結業」,人們輕鬆說著「反正過大灣有更便宜選擇」。
港媒報導當國際知名品牌 「堡獅龍 bossini」都要在櫥窗貼出「貴租無理 減價酬賓」抗議。(取自貼文)
但今天(0618)香港媒體報導當國際知名品牌 「堡獅龍 bossini」都要在櫥窗貼出「貴租無理 減價酬賓」抗議時,你該警覺:
連資本雄厚的連鎖店都難以為繼,這座城市的就業機會只會持續萎縮。
屆時,許多香港人將如當年的水果攤老闆,被迫北上尋找生路。
◾️賺錢與否,黨說了算
有些人說:「中國市場有幾億人,能從每人身上賺一塊錢就能賺翻。」
身為零售業從業者,我必須說:你這樣想,你在中國的競爭同業也這樣想,競爭殘酷程度超乎想像。
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辦人馬雲。(法新社檔案照)
更根本的是:能否賺錢,完全取決於黨的決策。馬雲、馬化騰、郭台銘、李嘉誠的遭遇已經示範得夠清楚——無論企業多大,一紙決定就能讓你從首富變成罪人。
在民主社會,只要合法經營,沒有任何個人或政黨能決定你的生死。
政府部門來檢查,你無需主動塞錢。就算有貪腐,那也是我們可以透過選舉罷免去清理的「髒亂」,而非無法改變的宿命。
◾️被向下吸納的薪資:你也是「成本」之一
從國家總體來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數字,而數據不會騙人:台灣法定最低薪資28,590元,中國最高的上海僅11,065(匯率4.1)元,最低的廣西只有6,951元。當你被納入那個體系,薪資將「不可逆地向下趨同」。
被迫北上的香港人雖持香港身份證,但在中國勞動市場上,不會因你的香港背景就值錢。(取自貼文)
被迫北上的香港人雖持香港身份證,但在中國勞動市場上,不會因你的香港背景就值錢。
同樣做售貨員,中國人不會因你是香港人就給更高薪水。他們必須靠勞動換取生存,最終會不會面臨變賣香港資產、徹底在中國定居的未來?
這些變化,今天跟你推銷便宜中國消費的名人不會在意,資本家不會在意,但對於我們個人和家族難道不是更必須考慮的?
◾️錯亂的價值觀:消費力不等於創富力
當台灣人讚嘆「中國好便宜」時,其實反向揭示了什麼?若你在台灣已經感覺「消費不起」,到了中國除了短期消費快感,你有在當地「創富」的能力嗎?你認為在中國;你能賺到比台灣更多的錢嗎?
你所能做的,很可能只是將在台灣賺得的積蓄慢慢消耗。所謂「中國的好」如果僅是低端消費誘惑,我們怎能顛倒價值觀,誤以為這種「低端消費」可以成為長期生存標準?
◾️「無責任關係」與我們的未來
旅遊造訪是「無責任關係」——你只是消費者,隨時可抽離。但「居住與生存」是「有責任關係」,無法輕易抽離,必須承擔所有好與壞。
旅遊造訪是「無責任關係」——你只是消費者,隨時可抽離。但「居住與生存」是「有責任關係」,無法輕易抽離。(取自貼文)
台灣人,別再只往高處看。看看你本來站在哪裡?
現在的台灣或許已經足夠好。至少,無論好壞,那都是我們自己的。
台灣目前需要改善的「壞」雖然有你一份;但未來發展和「好」也定然少不了你一份。
我們是自己資產和土地的主人,這份主體價值與自主,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為社會零售經濟觀察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賴寇蒂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