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化妝品「失寵」的背後百貨困局:拆解通路轉變與消費心理的斷層

◎ 陳琪

化妝品,一直以來是百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黃金支柱之一,其專櫃林立、品牌齊聚,曾是吸引消費者進場的主力誘因。然而,自去年起,這項光環開始褪色,不只單一業者受衝擊,而是橫跨全台百貨通路的共同現象。百貨高層坦言「真的不好」,卻又直指並非台灣消費力下降或因出國潮而流失顧客。事實上,觀察藥妝店的業績卻發現另一番風景——開架式化妝品熱賣、買氣不減,反映的正是一場渠道重塑與消費者習慣遷移的結構性變革。

傳統百貨化妝品專櫃強調品牌形象與服務體驗,對於現代消費者而言,這種「被銷售」的過程愈來愈難以引起共鳴。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傳統百貨化妝品專櫃強調品牌形象與服務體驗,對於現代消費者而言,這種「被銷售」的過程愈來愈難以引起共鳴。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造成化妝品專櫃失靈的原因,核心不在產品本身,而是「購買場域」的失焦。傳統百貨專櫃強調的是品牌形象與服務體驗,但對於現代消費者而言,這種「被銷售」的過程愈來愈難以引起共鳴。隨著資訊透明度提高、評價機制完善,消費者早已具備獨立做決策的能力,無需仰賴專櫃小姐解說產品。更遑論「試妝」這件事,因疫情後對衛生的顧慮仍未消退,使得「自行挑選、自助結帳」的開架式模式顯得更為安心且便捷。加上近年社群媒體與美妝KOL崛起,開架品牌透過口碑與網紅導購快速建立信任,直接切入消費者心智,打破了過往品牌高低的階級壁壘。

這場看似產業內部的銷售震盪,其實是更深層的通路策略與經營邏輯問題。百貨公司面臨的不只是化妝品專櫃的疲軟,而是一整套以「專屬場域+高接觸服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失靈。隨著新世代消費者成長,他們對於「體驗」的定義也在轉變——不再是面對面推銷的精緻禮遇,而是「可以自由選擇、不被打擾的掌控感」。這讓傳統百貨的設計思維必須徹底翻新。與其困守高單價專櫃、不如打造更彈性的美妝選品空間,甚至引進藥妝式概念店進駐,擴展商品線與價格帶,才能貼近多元消費需求。

開架式化妝品熱賣,反映出新世代消費者需要的不是面對面推銷的精緻禮遇,而是「可以自由選擇、不被打擾的掌控感」。示意圖。(資料照)開架式化妝品熱賣,反映出新世代消費者需要的不是面對面推銷的精緻禮遇,而是「可以自由選擇、不被打擾的掌控感」。示意圖。(資料照)

從產業建議角度看,百貨通路若想重新奪回化妝品銷售主導權,勢必要跳脫「場租+品牌駐點」的舊框架,主動參與品牌經營,透過數據掌握顧客輪廓,優化貨品組合與陳列策略。此外,也必須在顧客旅程設計上下更多功夫,讓消費者不只是為了「買東西」而進入百貨,而是為了體驗、探索甚至社交而來。這樣的轉型,不僅僅是化妝品區的革新,而是百貨整體價值再造的關鍵試金石。面對通路碎片化與消費習慣變革的時代浪潮,誰能率先轉向,誰就可能在下一波商業版圖中占據新高地。

(作者為台北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