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政維
最近幾個月,打開社群媒體,從醫療系統到中小學家長會,全臺灣的人都開始準備防災包了。甚至有人在比誰的太陽能板大、誰的乾糧能吃兩個月,有人甚至已經開始研究怎麼淨水、怎麼野營、怎麼在瓦斯斷了的狀況下還能煮出熱水。
近來很多民眾都開始準備避難防災包。示意圖。(資料照)
看到這種場景,作為一個長年活在都市居民中的我,心中其實只有一個念頭:很好,終於有人開始認真想「如果阿共哪天真的打來」會怎麼樣了。
只是,有急迫感是一回事,焦慮過頭又是另一回事。
臺北市的情境,其實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大家總是愛拿烏克蘭來比,但烏克蘭的問題,在於陸地邊界太長、敵軍隨時能開坦克壓過來。臺灣不一樣,臺灣是島,這不只是防守優勢,也是整體戰爭節奏會完全不同的原因。
講白了,一旦戰爭開打,臺北市多數人遇到的,不是「背包跑路」的選項,而是「怎麼盡可能在家活下去」。沒錯,這跟武肺疫情初期的防疫心態有點像,重點不在亂竄,而是穩住、藏好、撐住。
所以,臺北市民最該準備的不是登山帳篷或營火爐,而是:
。你家能撐幾天沒水沒電?
。你家附近有幾個防空避難所?知道怎麼走嗎?
。家人有長期用藥需求?有沒有準備多一點?
。鄰居是誰?遇事能互通聲息嗎?
說到這裡,就得提一下「藥物準備」這件事。很多媒體跟防災影片會告訴你「準備3-7天份藥品」就好,我得說,這種說法對某些人來說根本不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氣喘,這些不是靠一天半天可以撐過去的疾病。
如果你自己或家人有長期處方,請務必與醫師或藥局協調,保留至少兩週以上的庫存量。不是要你囤藥,而是要你在危機來臨時,不用在市面封鎖、電力中斷的情況下焦急奔走。
藥物示意圖。(食藥署提供)
至於大家最愛安慰自己的那句話:「戰爭會避開民生設施,專打軍事目標」,我知道這話聽起來很好聽,但,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不是這麼寫的。
戰爭不是演電影,敵人不是NPC,他們會試圖瓦解我們的士氣與日常。發電廠、電信基地台、淨水設施、甚至超市與物流中心。只要能打亂日常、癱瘓社會運作,就可能是攻擊目標。而且即便攻擊的是別處設施,你也可能面對會斷水斷電、無法聯絡家人,陷入一種極其孤立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哪怕你家看起來不是目標區,也要想清楚:你仰賴的資源網,有沒有一兩個「脆弱節點」?被斷了,生活就會變得難以為繼?
這也帶出另一個關鍵提醒:臺北市的住宅多是集合式住宅,只要大樓頂樓沒太陽能、沒有儲水系統,哪怕你想多撐幾天都很難。所以,有條件的,可以考慮儲備少量太陽能或手搖發電裝置;沒條件的,就得提早想:附近有哪個學校、醫院或避難所,是斷水斷電後的備援點。
那鄰居呢?鄰居該不該打聽?
我知道在都會生活大部分人已經太習慣「自掃門前雪」,一想到要跟陌生人寒暄就頭皮發麻,但我還是鼓勵你,至少知道你左鄰右舍住了誰,有沒有養小孩、長輩、有沒有備車、有沒有醫療背景。
不為別的,這關係到戰爭一旦來臨,你能不能獲得資訊?能不能一起抱團活下去?
不要想著要監控或試探對方,這不是什麼地下偵查任務,但你要創造一點社區的連結感。主動一點沒關係,比起萬一斷訊斷網、門外傳來可疑聲音你根本不知道是敵是友,這種小成本的社交是值得的。
大罷免是平時我們能做的最低成本國防,只要一張票、一點耐心,就可以讓「內賊」失去立足之地。(資料照)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我們現在還沒開戰,還有選票可以用。
不要等到炸彈落下才後悔自己投錯人、不知道立法院裡那幾個賣國的在幹嘛。#大罷免是平時我們能做的最低成本國防,不用學開槍、也不用扛水跑山,只要一張票、一點耐心,就可以讓「內賊」失去立足之地。
臺灣的備戰,其實不是今天才開始。我們這個島嶼,從出生那天起,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太平。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該認真地、有秩序地、踏實地準備。不是恐慌,而是有尊嚴的備戰。
我們不怕戰爭,但我們要活下來,活得有尊嚴、有秩序、有連結。
請記得,防災包不是結束,它只是提醒你:我們還有準備的時間,請不要浪費它。
(作者為台北市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許政維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