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AI不是萬靈丹 但可幫餐飲業解決缺人困境

◎ 廖明輝

日前在「自由開講」看到黃建樺先生所寫三篇文章探討「餐飲業為何找不到人」,分享他在家族的黃燜雞米飯現場工作心得。文章針對餐飲業提出找人困境背後的三大結構問題,分享他在餐飲業現場看到的五件事,探討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做餐飲,最後再對餐飲業未來五年需要調整的五個方向,提出他的觀察與建議,令人印象深刻。

當1997年次的年輕人願意走進家族的黃燜雞米飯工作,在悶熱繁忙的廚房裡打拼,目睹整個行業的焦慮:缺人、留不住人、做不下去,成為台灣中小微型餐飲業需要面對的現實。這位年輕人從現場觀察指出三大癥結:年輕人流動率高、產業門檻低卻管理難、工作機會多競爭強,幾乎讓餐飲業在人力市場成為不具吸引力選項。五個更直接的原因更可看出問題核心:辛勞與報酬不成比例、看不到成長、工作與理想落差太大、新世代價值觀轉變、以及老派管理方式令人難以留下。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就是刊登再多的徵人廣告也是枉然。

缺人、留不住人、做不下去,成為台灣中小微型餐飲業需要面對的現實。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中央社)缺人、留不住人、做不下去,成為台灣中小微型餐飲業需要面對的現實。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中央社)

解決餐飲業缺工問題,台灣或可向新加坡學習。新加坡用實際行動證明,AI技術不是只有大型企業能用,更能幫助中小型餐飲業解決缺工困境。以新加坡AI公司TabSquare為例,所推出的智慧點餐系統,從平板到QR碼點餐,結合AI分析顧客歷史訂單,推播個人化菜單與促銷資訊,讓顧客自行完成點餐流程,不只省下人力,也提升客單價。快樂蜂新加坡(Jollibee)在導入後,平均訂單金額提升三成,是AI帶來的「看得見的效果」。

在廚房端,新加坡更大膽實驗。例如Wok A.I.導入炒麵機器人,在高溫環境下重複煮「福建麵」,每天產量超過兩百份,不會疲勞、不會請假,也不會職業傷害。這種應用不是技術炫技,而是實實在在解決找不到人問題並保護員工免於因重複炒麵造成手部職業傷害。

因應缺工潮來臨,不少餐飲業已開發機器人送餐、撤餐盤,替代部份人力。(資料照)因應缺工潮來臨,不少餐飲業已開發機器人送餐、撤餐盤,替代部份人力。(資料照)

更進一步,送餐機器人如PuduBot、智慧客服如Voltade,都被廣泛應用在新加坡的茶飲、餐館與外燴業務。這些AI工具讓人力從重複機械性工作中解脫,轉向更有價值的互動與服務。而背後支援來自政府制度性推動,像是CTO-as-a-Service技術顧問平台,以及生產力解決方案補助、企業發展補助等,都能助攻中小企業的餐飲業進行數位轉型。

回到台灣,從黃燜雞米飯店面的實際案例也能看出些微轉變。店內自助點餐機讓客戶自行點餐付款,釋放人力並減少工作人員的手與鈔票及硬幣接觸也比較衛生,能為後續AI應用預留空間。逐步朝年輕人能接受的工作場所改善:明確流程、較少體力勞動、能看見投入的意義。讓人留下來的,不是薪水高低,而是能夠感覺被當成一起打拼的夥伴對待,而非只是被當勞工消耗。因此,台灣若真要解決「請不到人」與「留不住人」的缺工問題,不能再等員工自我適應產業,而是要讓產業主動轉型來匹配新世代

自助點餐機讓客戶自行點餐付款,節省人力又衛生。(麥當勞提供)自助點餐機讓客戶自行點餐付款,節省人力又衛生。(麥當勞提供)

政府可以參考新加坡制定「食品服務業轉型藍圖」,規劃餐飲業AI應用導入補助、提供AI顧問平台與實驗場域,協助業者進行低成本嘗試應用方案。AI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邏輯與價值觀重構。只有讓從業者感受到AI的「易用性」與「有用性」,形成正向態度與使用意願,整個產業才可能從根本改變。這樣的轉型,才是真正有力的解決方案,不僅解決人力問題,也提升產業價值。讓台灣的餐飲業邁向更智慧、更人本,更讓年輕的從業人員願意加入並能看到成長與未來感。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