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新冠疫情再度捲土重來,雖未如預期形成大規模爆發,但仍考驗著整體公共衛生體系與民眾的集體防疫意識。根據疾管署最新研判,這波疫情已於日前提前達到高峰,總就診人次亦大幅從原先預估的171萬人次下修至42萬人次,顯見疫情發展曲線遠較預期平緩。
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流行期預估將縮短1至2週,顯示此波疫情雖起得快,卻也收斂得快,其主要原因與「見罩率」——也就是民眾戴口罩的比例——提升有密切關聯。這項觀察,不僅提供了台灣防疫政策的重要依據,也凸顯了在疫苗接種普及率仍未飽和的階段,基本防疫行為的政策價值。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新冠疫情有趨緩趨勢,可能流行期比預計的縮短一兩個星期,並強調見罩率提高是最重要的關鍵。(資料照)
進一步從公共衛生角度分析,「見罩率」的上升象徵社會防疫行為的主動性提升,這是群體免疫形成之外的另一種「行為免疫」成果。傳染病控制不僅依賴藥物與醫療資源,更依賴群體行為的協調。面對像新冠這樣以飛沫或氣溶膠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疾病,口罩是成本最低、效果穩定的介入手段。
尤其在疫情初期或高峰期時,個體防護行為的集體展現,能有效壓制基本傳染數(R0),避免疫情呈現幾何級數擴散。因此,政府不應僅將戴口罩視為短期防疫命令,而應將其制度化為健康促進政策的一環,例如在流感季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間,納入例行防疫指引,並配套教育體系宣導,潛移默化地養成全民「有症狀就戴罩」的生活習慣。
本次疫情的快速收斂也突顯出「非藥物介入措施(NPIs)」的政策能量。雖然疫苗接種仍是長期防疫的基礎,但面對變異病毒株、疫苗保護力遞減等現實挑戰,單靠疫苗難以穩定壓制疫情波動。此時,口罩、防疫距離、勤洗手、群聚管理等非藥物措施成為維持公衛韌性的關鍵工具。若能將這些措施轉化為政策框架中的彈性選項,根據風險等級啟動不同層級的「行為防疫模式」,將大幅提升政府調控疫情的能力。
建議未來應設計「社區防疫行為等級制度」,依據監測數據如急診人次、病毒定序趨勢、廢水病毒量等,即時公布社區風險指數,引導民眾進行適度調整,不僅能減少政府發佈命令的社會摩擦,也讓防疫更具前瞻性與靈活性。
此外,公共衛生政策設計應更系統性納入「健康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例如針對特定人群如高齡者、慢性病患、或長照場所工作人員,政府可提供口罩補助、定期快篩包、甚至搭配健康點數機制,鼓勵其在高風險期間持續自我防護。對於一般社區而言,也應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社區防疫儲備站」,提供免費或低價防疫物資,降低民眾因物資可近性不足而中斷防護行為的風險。這樣的政策不僅具備應變彈性,更能結合社區參與、促進健康公平性,有助於打造具有韌性的公衛防線。
針對特定人群如高齡者、慢性病患、或長照場所工作人員,政府可鼓勵在高風險期間加強戴口罩等自我防護。(資料照)
最後,這波疫情經驗值得轉化為制度性記憶,納入未來國家防疫策略藍圖。中央與地方應共同建置「行為防疫資料庫」,長期追蹤各地區民眾在不同疫情情境下的防疫行為改變,並搭配教育部門與媒體單位進行風險傳播與衛教實驗,建立「以數據驅動行為」的政策模式。當公衛政策不再僅限於防治疾病,而能同步強化全民的健康素養與自我防護意識時,台灣才能真正從防疫疲勞中突圍,邁向永續的健康治理新階段。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