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el來談日本的福澤喬
為什麼說「反對中國野心併吞」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尤其是家裡有孩子還在唸書求學的,這是一場為下一代生存,不能輸的戰爭。台灣人對於中國的高考(大學)制度以及戶籍制度可能不太清楚,特別跟 ChatGPT 用現有中國的高考模式以及制度,假設「台灣被中國併吞後」台灣的年輕學子,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台灣人對於中國的高考(大學)制度以及戶籍制度可能不太清楚。(取自貼文)
台灣若被中國併吞 學生改用中國高考
當 ChatGPT 把場景描繪出來之後,忽然有一種回到 228 之前,台灣菁英被打壓的即視感。不要以為政治跟你無關,不要以為統一,就只是換個政府,跟我們無關。不是的,那是要付出好幾代人的代價。第三階段,罷免闌尾投票,請要出門投同意票,要不然,你的子弟,就可能面臨以下的情境,那時候,後悔就真的來不及。
中國高考採「分省命題、分省錄取」
中國高考向來以「分省命題、分省錄取」聞名,各地一本線與頂尖名校錄取率落差巨大,北京重點本科控制線往往比河南低數十甚至上百名次,卻能保有高達百分之幾的北大清華錄取率;人口大省則常須在更高分數線上競爭極少名額。若台灣在假想被中國併吞的情境下被劃作「台灣省考區」,勢必只能與本區考生競爭有限指標,無法跨區爭取北京、上海等高錄取率地區的名額,形成「同分不同命」的制度天花板。
台灣考生無法跨區 將「同分不同命」
對台灣學生而言,這不只是一次考試,而是重新被納入高度階層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升學市場。若北京當局出於統戰考量給予台籍考生額外名額或分數優惠,中國內地學生的公平感將被挑戰;若取消優惠全面對齊,台灣考生又須立即適應更高難度題型及一次定終身的壓力。這種制度張力,正是「起」點,也是衝擊最大且最迫切的挑戰。
對台灣學生而言,這不只是一次考試,而是重新被納入高度階層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升學市場。圖為中國高考。(法新社檔案照)
高考表面比拚成績 深層則是戶籍之爭
高考競爭表面上比拚成績,深層則鎖定在戶籍。中國戶籍制度將考試資格與戶籍所在地綁定,跨省報考門檻高、審查嚴。併吞後的台灣學生大多只能以「台灣省戶籍」參加本地考試,難以像部分內地「高考移民」那樣遷戶至錄取率較高的城市,亦難享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紅利。
這意味著台灣家庭即使有經濟能力,也難透過購房落戶方式降低升學難度。更關鍵的是,戶籍壁壘將打散原本靠私校或移民取得多元升學管道的路徑,台灣學生必須與同區考生在同一池子搶爭「僧多粥少」的名額,競爭壓力勢必驟增。戶籍政策在此扮演延續了制度差異的效果,並把個體升學機會牢牢鎖進行政邊界裡。
考試之外,還有教材、語言與學術風格。台灣沿用繁體字與本土課綱,中國則要求簡體字書寫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近現代中國史與思想政治科。台灣高中生若要在併入當年就迎戰高考,需在短期內熟記簡體字書寫規範,補齊《思想政治》《歷史》中的「中國敘事」知識點,同時適應題海戰術、標準答案與超長複習時間。理科生還要面對計算量更大、命題靈活度更高的大陸數學與物理題。
教材全面換裝 校園採共青團、軍訓式管理
一旦統一後教材全面換裝,台灣學生得在高三一年裡完成「語言文字轉軌+應試模式重塑+知識斷層補課」的三重任務,壓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校園文化同樣需要磨合:共青團活動、軍訓式管理、集體主義氣氛與兩岸青年在政治參與及社會議題上的觀點差距,都會讓初到內地的台灣學生經歷心理與社交適應期。若缺乏師資與配套措施,差距不僅反映在首戰分數,還可能在大一、大二持續擴大。這一階段使得原有的學習路徑被迫拐彎,需要在陌生的制度與文化環境中迴旋求生。
一旦被中國統一後,不僅教材全面換裝,台灣學生不再參加學測而是中國高考 。(資料照)
非僅國籍變化 校園治理機制的再定位
政治身分轉換帶來的不是單純國籍變化,而是整套校園治理機制的再定位。中國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學習、入黨積分與獎學金、推研名額掛鉤,台灣學生的政治表現一旦被認定「不穩定」,將直接影響深造及就業推薦。另一方面,若官方祭出「照顧台生」的低門檻措施,又可能激起中國內地考生對「特權」的不滿,校園輿論甚至網路攻擊都會折射到台灣學生的日常人際互動。於是他們陷入「高調享優惠易遭排斥、低調競爭又缺資源」的兩難。
為避免踩雷,許多人傾向自我審查,壓抑對政治議題的真實看法,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削弱大學應有的思想多元與批判精神。在制度、文化、心理三重漩渦中,如何重新整合個人認同,建立安全感,並在現有規則下爭取公平發聲與成長空間,受到煎熬的不會只有學生而已。
#我同意罷免李彥秀 #我會回家投下同意罷免票
(作者為東亞政經觀察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Joel來談日本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