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政昌
在教育現場中,「校事會議」本應是保障程序正義的重要機制,讓學校能以公開、公平的方式處理爭議。然而,當這樣的制度逐漸演變為一種「標準作業流程」、甚至成為校方因應家長或輿論壓力的「安全出口」時,在看似程序完備的背後,我們是否也悄悄扼殺了老師的教育熱情?
不論結果如何,任何一位老師在被召開校事會議後,心理上實難以全身而退。尤其當那位老師原本是充滿理念、用心耕耘的「好老師」,這樣的傷害就更深一層。制度上的正當性,是否掩蓋了情感上的創傷與信任的崩解?當一位老師失去了對學校的信任與對教育的熱忱,損失的絕不只是個人,更是未來對學生們那份專業引導與溫暖。
校事會議逐漸成為解決校園問題的「標準作業流程」,全教總日前舉行記者會,理事長侯俊良(左)呼籲教育部與立法院正視校事會議亂象,盡快修正「解聘辦法」缺陷,讓校園盡速回復應有的信任關係。(資料照)
當前校園裡,有太多問題被「自然而然地」交由校事會議處理:與學生的衝突、家長的投訴、同事間的誤會。行政單位以「依法辦理」、「程序完備」作為回應,但背後其實反應的是一種風險管理導向的行政文化。對校長來說,啟動程序能保護學校不受責難,卻也可能在無形中犧牲了對教師的支持與信任。
我們並不否定校事會議的必要性。面對重大爭議時,它確實提供了一套制度性的解決機制。然而,問題在於過度依賴與機械化運用。缺乏溝通、缺乏溫度、缺乏前期的理解與協助,才是真正讓教師「寒心」的根源。
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信任,而非單靠程序維繫的秩序。我們需要制度,也需要智慧;需要程序,也需要人情。如果教育行政的邏輯永遠只是「避免出事」,那麼最終我們會失去的是那些願意認真教學、勇於陪伴學生生命探索的老師。
讓制度回歸初衷,讓教師重拾信任與熱情,是目前教育體系不可忽視的當務之急。
(作者為高中副校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