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嶼明
2025年5月,一名來自中國就讀於哈佛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的蔣雨融,在畢業演講中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由習近平提出、被中共寫入黨章與憲法的核心政治語彙。這番言論引發熱議,也再次提醒我們:哈佛這所全球名校,在過去數十年中,早已成為中共高階幹部的主要進修基地,被外界戲稱為「海外黨校」並非無的放矢。
中國籍學生蔣雨融在哈佛大學畢業致詞中,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聯社檔案照)
更值得關注的是,來自台灣的金門立委陳玉珍,同樣也進入哈佛甘迺迪學院進行研修,她曾將中共的「統戰」稱作「交朋友」,並大力倡導金廈融合。當這些看似無關的現象逐漸串連成網,當「巧合」開始一再重現,我們就不得不問:這些行為與背景,是否已構成一種態度、一種手段,甚至一種潛在的政治目的?
台灣政治人物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但有些人的經歷與行為,累積到某個臨界點時,已經無法再用「只是巧合」輕描淡寫。金門立委陳玉珍,就是這樣一個案例。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資料照)
一、從北京大學到金門立委:親中背景的奠基
陳玉珍曾於1996年獲中國政府頒發「國家教育會獎學金」,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碩士。這並不是普通的留學,而是由中共出資、制度性納入中國官辦教育網絡之中。從那一刻起,這段經歷就無法脫離政治意涵。她不僅是學術受惠者,更被視為中國官方選中的「友善對象」。這段背景是否意味被操控?未必。但它至少意味:在她的生命履歷中,已種下了與中國政權深度交織的根。
二、地方代言人還是統戰樣本?金門政策的傾斜
擔任金門立委以來,陳玉珍的所有主張與行動幾乎無一例外傾向「深化金廈融合」:主張開放陸資、陸勞、陸建設進入金門;稱統戰是「交朋友」,淡化其政治風險;力推金門作為「兩岸和平試驗區」,以離島身分繞過中央制度。
這些立場,與中共對台「以小帶大、以邊破中」的戰略幾乎完美契合——離島先行、制度鬆動、經濟綁架、政治同化。
三、哈佛真的只是進修嗎?從「全球名校」到「海外黨校」的轉化歷程
若我們只從表面來看,赴哈佛進修似乎是一段光彩的資歷,是拓展國際視野、接觸全球治理的典型路線。陳玉珍於2017年赴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參與短期公共政策課程,也一度被包裝為「放眼國際」的象徵。然而,若將這段經歷放進哈佛與中國政府長年互動的脈絡來看,就顯得不那麼單純了。
陳玉珍於2017年赴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參與短期公共政策課程,也一度被包裝為「放眼國際」的象徵。圖為哈佛大學。 (法新社檔案照)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自1980年代起,哈佛甘迺迪學院就開始接受中國留學生,並在1990年代後進一步成為中共幹部的培訓基地。1998年甚至啟動一項針對中共中高層的獎學金計畫,每年提供約20位高階官員赴美學習公共管理、政策設計與西方治理模式。這些人回到中國後,往往晉升為政策制定的核心幹部,如李源潮、劉鶴等都出自該學院。
這樣的系統性安排,讓哈佛甘迺迪學院在中國內部被戲稱為「海外黨校」——不僅是笑話,也是一種政治現實的提煉。它象徵的是中共對西方治理模式的選擇性學習,以及透過教育外交塑造政治菁英的潛移默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民選立委的進修選擇,若與中共幹部高度重疊,就不能僅以「學習無罪」四字草率帶過。當一所學院的功能已不只是知識傳遞,而是結合統戰、影響力與長期佈局工具,那麼任何進出其中的人,就難以與其政治功能完全脫鉤。
我們當然不能武斷說陳玉珍即因此「被招募」、「受操控」,但她的這段經歷與她一貫的親中政治立場、擁抱金廈融合論述,共構出一種結構性重疊的「風格連貫性」。這不是陰謀,而是趨勢。當太多巧合指向同一個方向,問題就不在她是否主觀親中,而在於她所體現出的「代理效應」早已內建於制度之中——她可能已無需接受命令,就自動完成了預設的功能模組。
四、制度內的統戰載體:功能與結果才是真相
陳玉珍等17名藍委,去年4月前往北京會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圖取自網路)
或許陳玉珍從未自認是中共代言人;或許她真心相信「和平發展」、「金門優先」。但政治不是看動機,而是看功能。當她的話語與行動,從法案到演說、從媒體到立院質詢,幾乎都在削弱台灣中央政權的治理正當性、呼應中國對台「和平統一」的敘事框架,那她的角色,實質上已經變成了制度內的「統戰載體」。
五、結語:從巧合到趨勢,我們該看清什麼?
「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而是趨勢。」我們不需要陰謀論,也不必貼標籤,但我們必須對現實保持警覺——當一位民選立委,行為重心長期偏向敵對政權的戰略目標,那麼她的政治功能,無論主觀意圖為何,都值得社會集體檢視與問責。
這不只是關於陳玉珍個人,而是關於台灣民主制度能否有效辨識與因應滲透性風險的能力。
(作者為開業建築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