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腦中風病人無處可轉,我們醫護撐不住了!

◎ 張怡穎

近日,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不得不對外發布一則令人痛心的公告:從即日起,非重症的腦中風患者一律不再收治。這不是因為我們醫護人員失去了同理心,更不是醫療體系放棄了病患,而是,我們真的「沒人了,也沒力了」。

公告中說明,腦中風是分秒必爭的急症,黃金治療期僅短短幾個小時,若未及時給予適當處置,將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終身失能,甚至死亡。然而,眼下的台灣,急性中風患者卻面臨「無院可收」的絕境。醫院前線的我們只能挑選符合大血管阻塞(如ICA、MCA)且仍有恢復潛力的重症病患收治。其餘如輕中風、影像上顯示梗塞面積過大、年紀高齡或已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個案,只能遺憾地請家屬另尋他院。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公告:即日起,非重症的腦中風患者一律不再收治,凸顯神內醫療崩潰問題。圖為嘉義長庚醫院。(資料照)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公告:即日起,非重症的腦中風患者一律不再收治,凸顯神內醫療崩潰問題。圖為嘉義長庚醫院。(資料照)

更艱困的是,我們還不得不在夜間(晚上10點至早上7點)進一步限縮收治條件。若病人不具備「極高急救價值」,即便病情急迫,也只能拒收。不是我們冷血,而是當晚值班的神經內科醫師,經常同時要處理急診、加護病房和一般病房三線任務,體力與精神早已透支。這樣的制度,不是「快撐不住」,而是「早就崩潰」

每天,我們接到外院急診希望轉診的電話,一遍又一遍地說著「對不起」,心中沉痛。因為我們知道,轉不過來的這一通電話,可能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醫療體制的崩壞,早已不是單一事件,請不要以為這只是個別醫院的孤立案例。這樣的景象,正在全台各地上演。神經內科的崩壞,是台灣醫療體制長年病灶所引爆的結果,而非偶然。若不正視以下四大關鍵問題,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病人無處可去,更多的醫護離職離場,醫療崩潰將不再只是危言聳聽。

一、神經內科人力告急:培養困難、流失嚴重

根據衛福部2023年《醫事人力統計年報》,全台神經內科專科醫師約僅1,500人,占比不到所有專科醫師的4%。這樣的醫師人數卻要支撐每年超過三萬名新發腦中風病人,還要照顧巴金森氏症、癲癇、失智症、肌萎縮、顱內出血等各類神經重症病患,根本力不從心。

更令人憂心的是,神經內科的「後繼無人」。2024年專科醫師甄試報考人數創新低,甚至不到實習醫學生總數的5%。這不是學生懶惰,而是他們看透了這個科別的現實——高風險、高工時、低回報,還經常背負不成比例的責任壓力。訓練五、六年後,卻難以建立生活與職涯的平衡,自然乏人問津。

二、值班制度超時:過勞是制度常態,不是個人選擇

在許多中大型醫院,神經內科值班醫師一週需負擔2至3次24小時「責任制」輪班,日夜顛倒是常態。從清晨巡房、上午開會、下午會診,到深夜接中風患者判讀影像、決定是否介入處置,醫師連喘氣時間都沒有。

我們有同仁一週工時超過90小時,回家只是「補眠」,沒有生活可言。有人凌晨三點接完急診電話,立即到影像室看非顯影CT,判斷完又要趕回病房交班、處理家屬問題。這樣的制度,在醫療體制裡叫做「責任」,在一般人眼中,早已超過人力極限。

神經內科值班醫師從清晨巡房、上午開會、下午會診,到深夜接中風患者判讀影像、決定是否介入處置,連喘氣時間都沒有。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神經內科值班醫師從清晨巡房、上午開會、下午會診,到深夜接中風患者判讀影像、決定是否介入處置,連喘氣時間都沒有。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三、年輕醫師訓練困難:辛苦學不來、學成也留不住

神經內科的訓練非常吃重。不但要熟悉內科基礎,還得精通神經影像判讀(CT、MRI)、急救流程、重症照護與介入性治療,學習曲線高、挫折感重。但住院醫師僅有每月六、七萬薪資,要輪班、寫報告、解決家屬情緒,還被當工具人使喚,最終選擇放棄或轉科,成了無奈的常態。

一位學弟曾告訴我:「我不是怕苦,是怕再這樣下去,我人生就沒了。」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四、健保制度壓榨專業:神經內科被迫邊緣化

神經內科的介入處置、影像判讀等專業技術繁重,卻在健保制度中長期遭到低估與壓榨。以中風治療為例,一台腦部血管攝影所需耗材動輒上萬,健保卻僅給付數千元,讓醫院難以維持收支平衡。

影像判讀一張非顯影CT的健保給付可能不到500元,卻要求醫師在10分鐘內判斷病人是否可溶栓,這幾乎是以命換薪。長此以往,許多醫院選擇限制神經內科發展,甚至將之與內科合併,進一步邊緣化這個救命專科。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更多醫師,而是更健全的制度

我們不該也不能讓神經內科成為醫療體系的孤兒。中風不是慢性病,是急重症;神經內科不是冷門科,是救命科。

面對神經內科醫療崩潰的危機,衛福部應正視並提出解方。(資料照)面對神經內科醫療崩潰的危機,衛福部應正視並提出解方。(資料照)

我們懇請政府與衛福部重視此一危機,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1、補助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薪資與訓練資源,提升誘因

2、健保改革,調整給付制度,反映實際醫療成本與風險

3、建立全國中風照護分流體系,減輕特定醫院壓力,讓資源配置更合理

請不要等到你我至親中風時,才驚覺醫療資源空虛;請不要讓我們這群還願意站在第一線的醫師,最後一個個倒下。

這不只是醫師的哀號,這是社會的警鐘。

(作者為醫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