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正專區》內心的疑惑與釋疑--當教育遇上嚴刑峻罰(下)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希望建構什麼樣的社會?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不僅在於它如何對待表現優秀的人,更在於它如何對待犯錯的人。當我們能夠以理性、公正與人文的精神處理爭議時,我們才能真正體現文明社會的價值。

◎ 林健正

社會現象的深層觀察

這起事件所反映的問題遠超個案層面,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層的社會觀察。

首先是對完美標準的過度要求。當代社會似乎對年輕人的要求日趨嚴格,期望他們在每個細節都不能出錯。

然而,學習成長本來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過度的完美要求可能反而不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當我們以過高的標準要求年輕人時,值得思考的是:這究竟是在促進教育,還是在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這起事件所反映的問題遠超個案層面,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層的社會觀察。示意圖。(資料照)這起事件所反映的問題遠超個案層面,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層的社會觀察。示意圖。(資料照)

其次是網路輿論對決策的影響。在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網路輿論往往會對機構決策產生影響。然而,真正理性的決策應該基於完整的事實與專業判斷,而非僅僅單純地回應輿論壓力。

第三是決策者在面臨爭議時的處理方式。教育機構作為專業機構,理應具備獨立的專業判斷能力。在面對爭議時,如何在各種考量間取得平衡,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回顧台灣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發現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在過去威權時期,經常出現處罰與過錯程度不相稱的情況,這樣的歷史教訓提醒我們比例原則的珍貴。

雖然當前的教育處分與過去的政治處罰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其中「小錯重罰」的邏輯卻有相似之處。比例原則的確立,正是為了避免這種不合理情況的重現。

誠信標準的合理思考

關於醫學系學生是否應該接受更高誠信標準的討論,值得進行理性分析。誠信確實是所有專業領域都應該重視的基本品德,但這種重視應該表現在教育引導上,而非僅僅體現在嚴厲處罰上。

從專業責任的角度來看,各個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都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工程師的專業操守關係到建築安全,律師的職業道德影響司法正義,會計師的誠信程度關係到金融秩序。因此,誠信標準的重要性並非醫學領域所獨有。

這個事件凸顯出醫學系入學競爭激烈的嚴酷現實。圖為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左)表示,學習歷程不該成為軍備競賽。(國教盟提供)這個事件凸顯出醫學系入學競爭激烈的嚴酷現實。圖為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左)表示,學習歷程不該成為軍備競賽。(國教盟提供)

更重要的是,該生在這個案例中已經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誠實態度,他主動提供了所有真實資訊,包括那張可能對自己不利的獎狀。我們只能說,這個事件凸顯出醫學系入學競爭激烈的嚴酷現實。

對教育工作者的期許

教育工作者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育品格。在面對類似爭議時,如何兼顧制度維護與人才培育,確實是一個需要智慧的課題。

教育的本質在於啟發與引導,在於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古人所說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正體現了教育應有的容錯精神。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原則或標準,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要考慮處理方式的適當性。如何在維護制度公信力與給予學生成長機會之間取得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類似爭議時,如何兼顧制度維護與人才培育,確實是一個需要智慧的課題。學教師卻成漏網之魚。(取自freepik)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類似爭議時,如何兼顧制度維護與人才培育,確實是一個需要智慧的課題。學教師卻成漏網之魚。(取自freepik)

制度改善的可能方向

面對這起事件所暴露的問題,我們可以思考一些可能的改善方向。在處分制度方面,應建立更細緻的階梯式處分機制。從輕微的糾正、警告,到較重的扣分、要求澄清,再到嚴重的撤銷錄取資格,每個層級都應有明確的適用標準,避免動輒使用最嚴厲處分。

在程序保障方面,強化申訴救濟機制也很重要。給予當事人充分的申訴、澄清與改正機會,不僅符合程序正義的要求,也有助於確保處分的適當性。

在決策機制方面,建立更獨立的審議程序,可能有助於避免外界因素對專業判斷的不當影響。重大處分事項由獨立委員會審議,可以提高決策的客觀性。

在原則落實方面,確實執行比例原則的檢驗機制,確保任何處分都能通過適當性、必要性與狹義比例性的檢驗,並視為維護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

對社會大眾而言,理性參與公共討論也很重要。公眾監督雖然有其價值,但這種監督應該基於事實與理性,而非僅僅基於情緒反應。支持教育機構進行獨立的專業判斷,給予教育工作者適當的專業空間,有助於維護教育品質。

同時,社會也需要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有更理性的認知。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如何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而非僅僅給予懲罰。

對決策者而言,在面對各種壓力時保持專業判斷的獨立性確實不容易,但這正是專業責任的體現。堅持專業原則,回歸教育本質,承擔起引導社會理性發展的責任,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合理期待。

結語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希望建構什麼樣的社會?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不僅在於它如何對待表現優秀的人,更在於它如何對待犯錯的人。當我們能夠以理性、公正與人文的精神處理爭議時,我們才能真正體現文明社會的價值。

比例原則不僅是法律條文中的概念,更是文明社會防範極端懲罰的重要準則。它提醒我們,即使面對錯誤,也要採取適當的回應方式;即使需要處罰,也要選擇適度的手段;即使要維護秩序,也不能忽視人性的尊嚴。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我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能夠在堅持原則與展現人文關懷之間取得平衡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在學習中成長,在寬容中進步,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持續學習、不斷成長的人,而非追求表面完美的機器。當我們牢記這個基本理念時,我們就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也能更好地建構一個理性、包容與進步的社會。

讓我們從這個案例中汲取經驗,共同努力建構一個更加合理、公正與人道的社會環境。這不僅是為了個別的當事人,更是為了我們以及下一代的未來。


(作者曾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現任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台南市樹谷園區產業協會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