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家瑋
導言:
近十年來,世界政治出現兩股同步上升的趨勢:強人政治的興起與保守派的復辟。從美國的川普、俄羅斯的普廷、印度的莫迪、中國的習近平,到阿根廷的米雷伊、菲律賓的杜特蒂、台灣的韓國瑜與柯文哲等強人型領袖;再到德國 AfD、英國保守黨、法國國民聯盟、加拿大與澳洲的保守陣營,以及日本的石破茂,這些政治力量回應了同一焦慮:全球化秩序失控、民主制度失靈。
保守派崛起,是對自由派文化與經濟主導的不滿;而強人政治的出現,則是人民對制度失效的象徵性反撲,尋找強勢話語的代理人。本文將簡要分析這場轉變背後的國際邏輯與語言政治的重構。
強人政治的出現,是人民對制度失效的象徵性反撲,尋找強勢話語的代理人。圖為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一、自由秩序崩解與多極現實主義的回歸
冷戰後的單極秩序由美國主導,結合全球化、自由市場與多邊主義。然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2022年烏俄戰爭,這一體系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區域強權崛起,世界進入一種鬆散的多極現實主義格局。
各國外交策略日益強調主權、安全與速度,多邊合作與規則退居其次。這種國際環境也激發國內對「強勢領導人」的需求,助長了全球強人政治的制度吸引力。
二、強人政治的興起與語言權力的重組
在治理能力下降、政黨功能空轉的情況下,政治人物逐漸轉向語言動員與情緒戰場。川普以「反建制」與激進語言突圍;普廷藉國安與主權敘事長期掌權;習近平重構黨的領導體系並取消任期限制;莫迪則以宗教民族主義凝聚支持。
米雷伊、杜特蒂與柯文哲等則展現語言的操控性與媒體互動的實效性,擅長將政治語言轉為個人魅力的延伸工具,塑造強人領袖的形象與命令力。這些強人藉由「繞過中介」的直達話語形式,回應體制幻滅與人民情緒。
柯文哲以技術理性與白色語言突顯自我定位,訴諸中產階層的幻滅與菁英不信任。(資料照)
台灣的柯文哲與韓國瑜,雖風格與路線不同,卻共同體現了台灣版的「反建制強人現象」:前者以技術理性與白色語言突顯自我定位,訴諸中產階層的幻滅與菁英不信任;後者則以庶民語言與情感動員引發底層共鳴,挑戰藍綠既有秩序。他們的崛起,是台灣政治語言信任崩解後,人民重新尋找情緒出口與象徵性領導的結果。
三、保守派的復辟與秩序焦慮的回應
與強人風格相對應的是各國體制內保守派的回流。德國 AfD、英國保守黨、法國勒龐、加拿大與澳洲保守勢力,都在移民焦慮、文化認同危機與經濟下行中獲得支持。這是一種中產階層對失序感的防禦性右傾,期待恢復傳統、國族與家庭價值。
美國也出現由自由派主導轉向保守派思維的政治翻轉。川普現象不僅改寫共和黨內部路線,也喚醒大批對自由主義失望的白人中下階層與宗教保守派。在拜登執政期間,共和黨於各州推動更多限制性法案,反映出美國社會對文化自由、性別議題與移民政策的深層對立與保守化趨勢。川普的政治遺緒仍主導共和黨,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也成為許多人內心渴望秩序與身份安全的象徵。
日本的石破茂並非強人類型,但代表了一種「制度內改革的保守主義者」。(路透檔案照)
日本的石破茂並非強人類型,但代表了一種「制度內改革的保守主義者」,與強人語言相異,卻反映同樣的秩序渴望。
結語:秩序轉換期的領導渴望
當世界從單極走向多極、從自由進入現實,制度疲乏、語言崩解的當下,人民不再等待治理程序,而尋找能「代為發聲」的象徵人物。強人政治與保守復辟並非反民主的敵人,而是對「無效民主」的制度性反射。
真正的危機不是誰掌權,而是政治語言與治理邏輯的集體失靈。要走出當前困局,重建語言信任、制度效能與公共敘事,才可能讓民主再次被相信。
(作者長期服務於科技製造體系與國際供應鏈領域,現兼事政論寫作)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