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琪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生成式 AI 的應用已深刻改變社會樣貌,從自動化工廠到智慧城市,各國紛紛將 AI 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但在這波 AI 革命的背後,一場名為「主權 AI」的軍備競賽正悄然展開,而晶片設計大廠如輝達與超微正處於這場競賽的風口浪尖。《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導指出,當各國政府將 AI 基礎設施視為關鍵國安資產,巨量訂單湧向晶片業者的同時,也揭開了高科技產業政治化的新篇章。
以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為例,該兩國不僅砸下重金與輝達、超微簽訂合作協議,還積極推動由本土主導的 AI 資料中心建設,擺明不再僅仰賴微軟、Google 等雲端巨擘的服務。這種國家主導、去依賴跨國平台的模式,標誌著「主權 AI」從概念走向實作。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早已看出趨勢,直言 AI 如同電信網路,是未來國家的基礎設施。這句話的分量,不僅反映市場規模的可觀,更預示未來國與國之間將不只是比拼軍力或經濟實力,更將在 AI 能力上進行角力。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AI如同電信網路,是未來國家的基礎設施。(資料照)
對晶片企業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擴張良機。過去高度依賴雲端平台巨頭資本支出的輝達與超微,如今得以進一步分散收入來源,拓展至國家級客戶,不僅提升營收穩定性,也能強化企業在全球的戰略佈局。尤其是中東地區,正快速從石油經濟轉型為數位經濟,成為「主權 AI」實驗場。
Bernstein 分析師指出,沙國已試圖打造全球 AI 中樞,代表即使全球資本對科技股的支出有所猶豫,各國政府仍會是「願意砸錢」且「具備戰略眼光」的堅定後盾。
然而,當 AI 晶片從純技術商品轉變為地緣政治籌碼,風險也接踵而至。美國政府日前對中國祭出高階 AI 晶片出口禁令,直接衝擊輝達對中業務,甚至迫使其提列 55 億美元的庫存減損。未來不排除更多類似的貿易限制、出口條款將出現,晶片企業將被迫像國防承包商一樣,在國際間接受多重審查與政治干預。「AI 擴散條款」雖暫時被撤銷,股價因此大漲,但並不表示風險解除。相反地,AI 晶片出口將更緊密與外交政策綁定,企業必須調整全球供應鏈策略,以應對國際形勢快速變化。
「主權AI」不僅是一場科技產業的擴張戰,更是一場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再洗牌的預演。圖為台灣建構台版對話引擎TAIDE。(圖取自TAIDE官網)
對台灣而言,這場「主權 AI」浪潮亦非事不關己。身為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產業鏈完備,如何在維持與美方技術合作的同時,避免過度捲入地緣政治衝突,是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正視的難題。尤其輝達、超微的設計仍大量仰賴台積電生產,若未來全球 AI 基礎建設出現區域化、碎片化趨勢,台灣必須在產業政策與外交戰略間取得平衡,才能持續站穩 AI 戰略核心。
「主權 AI」不僅是一場科技產業的擴張戰,更是一場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再洗牌的預演。晶片業者將從產品供應者,轉變為地緣戰略的參與者,而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未來的關鍵,不僅是誰擁有最快的 GPU,更是誰能在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棋盤上,走出最穩健的一步。
(作者為台北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