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憲的思考》當自由通往極權:你可以走,但不能踐踏留下來的人

張立齊不是第一個改變國籍的人,但他是第一個把這件事包裝成一種「覺醒」、「解放」、「勝利」的人。

◎李忠憲

張立齊,出生於台中豐原,並非外省第二代,而是道地的台灣囝仔。出身於經營藥廠與藥房的富裕家庭,卻因921地震家道中落,工廠毀於車籠埔斷層,財務困境使家庭破裂、父母離婚。他曾中輟打工,後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從遠東科大一路唸到金門大學碩士,再考上北京大學博士班,走出一條自我翻轉的路。

原台籍人士張立齊因申領中國定居證,日前已被陸委會註銷台灣身分。(圖取自中國華僑大學官網)原台籍人士張立齊因申領中國定居證,日前已被陸委會註銷台灣身分。(圖取自中國華僑大學官網)

這本該是台灣社會最愛聽的故事:努力不懈、翻轉人生、從邊陲走向中心。但他選擇讓這段旅程的終點,成為一場對台灣價值的背離。

然而,他在北京不只學業有成,也開始投入中共體制,多次申請入黨、撰寫親中言論,最終成為中共黨員,並於2024年取得中國核發的「台灣居民定居證」,成為福建「融合示範區」政策下首位定居的大陸台人。2025年6月,台灣政府依法註銷其戶籍,成為史上第一位因取得中國定居證而被除籍的台灣人。

張立齊的影響,不在他個人,而在他帶來的「三重衝擊」

一、言論自由的極限──「可以罵政府」,但能否「效忠敵國」?

台灣社會對言論自由的高度寬容,從來是我們民主的驕傲。然而,當這份自由被用來攻擊自身制度、效忠敵國政權,甚至登上中國官媒、扮演統戰模範,這就不再是言論自由的保護,而是制度性的自我侵蝕。

這不是「多元觀點」,而是「滲透破口」。台灣社會必須誠實問自己:我們的寬容是否已成為一種縱容?

二、國族認同的模糊──「我是台灣人,但心向中國」的矛盾化正常?

張立齊的個案,讓「我是台灣人,但我認同中國、加入中共」這種自我矛盾的立場變得可被大肆宣傳,甚至合理化。

這不僅動搖了「台灣人是什麼」這個核心問題,也讓「國族認同」變成了可以任意切換的身分道具。

而這種混淆與漂移,正是中共統戰策略的核心武器,模糊敵我界線、解構共同體想像。

三、制度邊界的試探──政府依法除籍,卻被指控「政治迫害」

政府早在2024年即公告定居中國將失去台灣身分,這是一年公開透明、程序合法的處置。但張立齊刻意扭曲為「台獨政權報復」,並透過短影音、官方話術、情緒操作來包裝,讓這場依法行政被塑造成政治打壓。

這一點最值得警惕。因為一旦制度正當性都能被顛倒、被操弄,我們連「界線在哪裡」都會失去。

張立齊2017年投書中國網路媒體《觀察者》,他以〈我從台灣來,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題,並公開聲稱,台灣「言論不自由、思想被壟斷」,已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多年。(圖擷自臉書)張立齊2017年投書中國網路媒體《觀察者》,他以〈我從台灣來,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題,並公開聲稱,台灣「言論不自由、思想被壟斷」,已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多年。(圖擷自臉書)

張立齊不是第一個改變國籍的人,但他是第一個把這件事包裝成一種「覺醒」、「解放」、「勝利」的人。

當一個人能把效忠極權包裝成對自由的追求,把背叛民主塑造成思想獨立,並成功讓部分社會對他產生爭議與同情。

這場戰爭,我們其實已經輸了一部分。

但我們還有機會反省:

真正需要被守住的,不只是法律邊界,而是價值底線。

自由,不應成為通往極權的跳板;選擇,不應變成踐踏他人的藉口。

你可以離開,但請別把我們共同守護的這片土地,當作你拿去交換榮耀的代價。

(作者為資安學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忠憲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