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保費高牆下的電動車夢:鼓勵換車也應強化保險制度!

◎ 陳擷安

近年來,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政府大力推動電動車政策,立下2050淨零碳排的遠大目標,並以減免貨物稅、牌照稅、燃料稅,以及提供各式購車補助來吸引民眾「以電換油」。這些誘因確實讓許多民眾心動,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或需倚靠車輛維生的族群,往往視電動車為通往經濟改善的希望。然而,政策的光鮮背後卻有一道極為關鍵的缺口尚未補齊──保險制度的全面性與合理性。當車主在保費面前被迫「裸奔上路」,一場車禍足以讓整個家庭陷入生計危機,這不僅暴露政策設計的片面,更是對全民保障理念的挑戰。

有位單親爸,為穩定收入貸款購買特斯拉,從事Uber接單服務,盼藉低廉電費與補助扭轉命運,結果卻迎來悲劇。示意圖。 (法新社檔案照)有位單親爸,為穩定收入貸款購買特斯拉,從事Uber接單服務,盼藉低廉電費與補助扭轉命運,結果卻迎來悲劇。示意圖。 (法新社檔案照)

以一名單親爸爸為例,他為了穩定收入貸款購買特斯拉,用來從事Uber接單服務,本以為可藉低廉電費與政府補助扭轉命運。卻萬萬沒想到,營業用車的車體險保費高達每年15萬元,幾乎等同他半年的淨收入,甚至有保險公司拒保。最終他只能勉強投保基本乘客險,結果遇上突發車禍,車毀人安但失去工具車,未清的貸款成了壓垮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案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體制度缺口的縮影。若政策只著眼於購車「上路」的門檻,而未同步補上保險這道「安全閘門」,那麼所謂的能源轉型,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

事實上,不只營業用車受限,連自用電動車在保險市場也普遍處於弱勢地位根據業界資料,電動車保費普遍比燃油車高出5%至10%,且由於維修成本高昂、零件取得不易、技術門檻較高,部分高階車款甚至遭保險公司列為拒保對象,形同「無保可投」。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這無異於一場隱形的風險轉嫁

當一輛價值百萬元以上的高科技車輛缺乏保險保障,駕駛一旦發生事故,後果難以承擔。這種「只讓你上車、不管你撞車」的政策設計,不僅對保戶不公,也讓整體社會承擔潛在代價──未來若因車主無力修復導致拋車棄貸、信用破產、甚至社會救助需求激增,其社會成本遠遠超過目前補貼支出。

在此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是,政府砸下百億元補助經費推動電動車普及化,是否也該同步思考「保費平準化機制」或「專屬保險補助制度」?更積極的作法,甚至可以考慮推動公共保險模式,由政府與保險業者協力設計一套適用於電動車的營業與自用車保單,兼顧可負擔性與風險控管。唯有將電動車政策的保障範疇,從「讓你買車」拓展至「保障你用車」,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能源轉型。

為加速10年以上老舊車輛換購成電動車,環境部擬將車輛汰舊換新空污減量補助的申請期限,延長至2026年底。示意圖。(資料照)為加速10年以上老舊車輛換購成電動車,環境部擬將車輛汰舊換新空污減量補助的申請期限,延長至2026年底。示意圖。(資料照)

政策的用意本是好的,然而若只強調購買與使用的誘因,卻對風險保障避而不談,最終只會讓民眾陷入「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當能源轉型變成高風險、高門檻的賭注,它就不再是全民共享的進步工程,而成了另一次讓弱勢群體「被進步」的犧牲場。轉型的路,不能只有上坡的引擎,也要有下坡的煞車。政府與業者若真心希望電動車成為全民可及的選擇,那麼,是時候正視保險這塊最後的拼圖,補得上,也保得住。

(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