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二戰勝利80週年:台灣與中共的歷史敘事爭奪戰

◎ 宗介

隨著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展開,歷史不再只是回顧與省思的對象,更成為當代地緣政治中的一項戰略資產。中共與臺灣圍繞抗戰勝利的話語權展開角力,透過外交聲明、多邊活動與媒體宣傳,各自建構作為二戰正義勝利承繼者的形象。這場歷史記憶的競爭,實則映照兩岸在主權認同與國際定位上的根本分歧,也預示未來更深層的敘事對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出席活動並發表文章,被前國代黃澎孝指企圖偷改《開羅宣言》的原文,將二戰的勝利歸功於「中國」和蘇聯。(歐新社檔案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出席活動並發表文章,被前國代黃澎孝指企圖偷改《開羅宣言》的原文,將二戰的勝利歸功於「中國」和蘇聯。(歐新社檔案照)

中共:以歷史正當性奠基統一敘事

中共的敘事策略著眼於重申其政權的歷史合法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定位為民族勝利的關鍵節點。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共宣稱已擔起抵抗侵略的責任,試圖以此否定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貢獻。2025年中共藉紀念活動推出「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標識,強調「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強化「歷史接軌現實」的宣傳邏輯,服務「中國夢」與統一大業的總體戰略。

在對外話術上,中共以「反對歷史修正主義」為名,批評日本右翼政策,塑造自身為亞洲和平秩序守護者。更進一步,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域將抗戰勝利與主權統一掛鉤,試圖以歷史貢獻換取話語優勢與地緣壓力,營造對臺灣主張的歷史壓制。

臺灣:以史實為本,結合民主價值的國際敘事

面對中共的壟斷操作,臺灣逐步建立以史實為本、價值為導向的敘事架構。我國強調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的歷史地位,凸顯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領導角色,並參與聯合國創建及戰後秩序建構。2025年,我國政府首度舉辦歐戰勝利紀念活動,總統賴清德公開強調臺灣作為民主陣營一員,呼籲全球團結對抗新型威權主義,賦予歷史記憶當代政治意涵。

賴總統日前出席「歐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茶會」,與歐洲各國駐台代表握手致意。(總統府提供)賴總統日前出席「歐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茶會」,與歐洲各國駐台代表握手致意。(總統府提供)

與中共著重「歷史繼承權」不同,臺灣敘事更強調「價值聯盟意識」,在民主、自由與反專制的普世框架中發聲,拉近與歐美盟友的認同連結。同時,我國積極推動本土抗戰記憶的再建構,凸顯臺灣人民在戰爭中的特殊經歷與主體意識,強化歷史敘事的多元性與內部凝聚力。

話術與行動上的競逐

雙方在話術與操作上呈現明顯對比。中共以官方文件、國際演說與大規模活動彰顯其主體性,將抗戰勝利與當前統一訴求結合。臺灣則聚焦歷史還原與民主價值,避開單純的「誰貢獻更多」爭論,轉而將抗戰勝利視為自由戰勝專制的象徵。從歐戰紀念活動到國防部發言,臺灣逐步累積敘事資產,爭取國際認同。

在手段上,中共仰賴其大國身分與聯合國席次,透過閱兵、聲明與對外媒體輸出擴大敘事影響;臺灣則運用文化外交、國際合作媒體與駐外宣介打造柔性空間,突顯道德高度與歷史事實,進行「非對稱敘事抗衡」。

戰略價值與未來挑戰

積極爭取抗戰話語權對我國而言,不僅是對歷史事實的堅守,更是強化國家正當性與國際主體性的關鍵。重申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的史實,有助於削弱中共「歷史正統」敘事的壓力,也為我國在國際體系中爭取合法聲音提供基礎。

透過民主價值與歷史記憶的結合,臺灣成功將邊緣化的歷史地位轉化為當代國際話語網絡的一環。然而,中共長期佔據國際平台與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對我國形成持續壓力。臺灣必須深化與民主盟友的歷史連結,並制度化推動歷史教育、文化展覽與國際敘事戰略,才能長期維持歷史記憶的主體性與外交發聲的正當性。

結語

2025年這場歷史記憶之爭,不僅關乎過去詮釋,更關係當下與未來的國際秩序與價值對抗。中共藉由敘事建構主權主張與國際合法性,臺灣則以民主價值與歷史事實作為回應。此一敘事戰場,正是主權與認同的延伸戰線。臺灣若能持續推進以事實為本、以價值為基的歷史論述,將有助於在國際競逐中確立自身主體性,也為民主價值注入更堅實的歷史支撐。

(作者為研究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