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學院
居家的防災食物,跟避難背包的規劃截然不同,是一個涉及營養規劃、成本效益權衡與空間管理的準備。
例如我們常跟學員說「避難包不要放泡麵」,但若作為家中儲糧?那就不一定。
居家物資準備最先碰到的一個問題:應該準備幾日份的糧食?
居家的防災食物。(取自貼文)
通常來說,各國的民防手冊都建議:最少最少三天。
這是因為當大規模的事件發生,公部門的力量沒辦法那麼迅速的抵達幫忙所有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自力更生撐過混亂的前幾天,我們的社會就可以更穩定;但如果再進一步考量台灣面臨的軍事威脅,戰時政府可能會部分失能、指揮系統需要部分重建。
▲ 因此,三週可能是更為保險的尺度。
不管如何,在家中有適當的存糧,是增進社會韌性很重要的一部分。
危機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救與互助,有一定的餘裕才能夠不仰賴政府;反過來說,政府的壓力也可以降低很多,能將更多心力擺在處理危機本身,而不是救濟。居家的防災食物,跟避難背包的規劃截然不同。圖為避難背包。(取自貼文)
那麼我們應該要考慮什麼呢?
1. 熱量與營養
食物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能吃飽。不只是熱量足夠,如果狀況延長的話,微量營養素也不能忽視。
》巨量營養素: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這三者會構成大部分的熱量來源。
通常來說,碳水會佔所需熱量的一半,而蛋白質最低最低的需求則是每公斤體重 0.8 公克(注意,部分腎臟病患者與特定慢性疾病則有其他考量),剩下的熱量就是來自脂肪。熱量的需求依性別、肌肉量與活動量而定。
》微量營養素:也就是礦物質與維生素,因此在食物的儲備上也要盡量多樣性,另外則是以綜合維他命來補充。
》纖維素:很容易被忘記的一點,雖然它不提供熱量,卻直接影響腸道活動。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吃得飽、睡得著、拉得出」,纖維素就扮演最後的角色。
可以考慮準備一些燕麥片、奇亞籽或亞麻籽等長效且纖維豐富的食品,或者水溶性膳食纖維粉末作為儲備。
2. 療癒效果(心理韌性)
跟能吃飽幾乎同等重要的,就是好吃。
在平時我們就會透過吃來舒壓,非常時期當然也是,因此不要只以實用(熱量高、營養好)為單一指標,有好吃的東西作為儲備是維持心理韌性很重要的一環。
另外,「飲食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愛吃白飯的人也連續吃三週義大利麵會很痛苦。
因此我們應該儲備多種食物,除了時常變換口味之外,也有補充微量營養素的作用。
3. 管理成本與金錢成本
食物都有效期,需要固定時間去清點、吃掉再採買,不停循環,這就是管理成本。
而防災食物的用意就是降低管理成本,罐頭的效期可以延長到十年、礦泉水可以放個七年,但花費也相對高。
因此管理成本與金錢成本會是有點衝突的事,你是想多花些心力來省錢,還是多花點錢了事,這就看個人習慣(還有帳戶餘額)。
不過這也不是單選題,可以一半的防災食品,一半的普通罐頭,我全都要。
》降低成本的幾個小技巧
△ 分批採買:
如果不分批採買會發生什麼事情?它們會同時到期——打開櫃子發現「五十罐鮪魚罐頭下週到期?!」就意味著你接下來一週每餐要吃 2.38 罐鮪魚罐頭。
但如果你每季採買一部分,這樣就變成每兩三餐吃一罐鮪魚罐頭,聽起來比較能接受了吧。
△ 順應促銷:既然每季採買一部分,那就等到大賣場促銷,除了農曆年、清明,消費主義還生產了那麼多節日,每季總有一次優惠吧。
4.水與火
罐頭、防災食品、乾糧等常見防災食品的另一主要優勢就是打開就可以吃。但米、麵條、泡麵這些食物就需要額外的水與熱源,都是規劃時要納入考量的事情。
因此需要先準備好相應的熱源,可能是卡式爐、蜘蛛爐或酒精爐等器具;而處理飲用水常見的做法有濾水器(需能過濾微生物)、淨水錠與藥劑以及煮沸。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部分需要注意?完整文章請按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黑熊學院臉書
(註:防災食品療癒效果為專欄作者主觀感受,僅供參考,請勿那個)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