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修民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於2025年6月1日宣佈,在稱為代號蜘蛛網行動中實施遠程無人機突襲俄羅斯軍用機場的行動,共有41架俄軍機受損或被摧毀,包括別裡耶夫A-50預警機、圖波列夫圖-95、圖-22和圖-160,約佔俄羅斯能夠發射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總數的34%。烏克蘭安全局估計,俄羅斯遭受的損失高達70億美元。
烏克蘭「蜘蛛網行動」期間,一架FPV無人機(紅圈處)正飛向目標,背景可見偽裝的發射貨車及攻擊引發的濃煙。(圖:影片截圖)
烏方向俄境內秘密運送第一視角(FPV)無人機,將其藏在貨車的木質結構頂棚下。當貨車到達俄軍用機場附近時,天窗被遠程打開,無人機繼而升空、自動識別俄軍用機場的位置並前往。搭載了無人機的卡車司機似乎並不知情。
烏克蘭這個突襲行動堪稱烏俄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重要的是,透過無人機傳回來的影像視角,見證了無人機如何轟炸停在機場毫無防備的飛機。因為某些被轟炸的機場距離烏克蘭非常遙遠,遠到大家都認為烏克蘭不可能轟炸到這個距離,所以這一次突襲的成功也被人稱為是可以記載教科書的範本,甚至比擬二戰時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
烏克蘭運用無人機奇襲俄羅斯境內,圖為烏軍使用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路透檔案照)
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之所以會偷襲珍珠港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美國對日本實施鋼鐵的禁運。於是日本決定放手一搏,以古鑑今,對照今日美國對中國實施的晶片禁運,美國以及其盟國包含台灣在內其實都應該有高度警覺。
日本距離珍珠港超過6000公里,要能夠橫越超過6000公里的太平洋而不被所有人發現,在當時被認為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就連當時美國監聽日本的情報,到了偷襲前一個禮拜,美國軍方想定日本會偷襲的地方包含菲律賓,或是關島,就是不會想到夏威夷珍珠港,因為距離真的是太遠了。
而大批的日本海軍出發橫越太平洋,他們也不敢走最近的距離,因為害怕會被往來的船隻發現,所以他們寧願走船隻稀少的北方航線,等到了接近珍珠港的時候,再轉90度南下直達珍珠港。
烏克蘭超過4000公里轟炸
這次「蜘蛛網」行動襲擊的兩座俄國空軍基地,一座是位於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奧列尼亞(Olenya),當地距烏克蘭約1900公里;另一座是在西伯利亞東部的貝拉雅(Belaya),距烏俄邊境更是遠達4300公里。
這一次烏克蘭偷襲最遠的基地卻不是用長程飛彈。根據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說法,他們是利用民間裝在貨品之後再進去組裝成終端的無人機,最後是使用人爲操作的方式遙控無人機對俄羅斯軍機進行攻擊。
另一個與珍珠港偷襲相似處 – 改變戰爭方式
珍珠港偷襲確認了海戰從二戰以前的戰艦大砲船堅炮利轉換成航空母艦出艦載機攻擊的方式,而這一次烏克蘭的偷襲也確定了未來戰場將是無人機戰無人機,其實也就是晶片戰晶片的作戰方式。
而珍珠港偷襲必須要出動戰機去轟炸,但是這次烏俄戰爭的低價成本無人機在組裝後,其實只要搭配簡單的炸藥就可以去炸毁非常高價值的戰略轟炸機,這完全是不對稱的作戰。
俗話說,戰爭就是在打後勤,當我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一直打掉你非常貴的裝備,這一場戰爭基本上就已經結束了。
烏克蘭無人機以貨櫃裝載,經卡車運送至俄國境內,襲擊多座機場,共擊中41架飛機,包括A-50預警機、Tu-95與Tu-22M長程轟炸機等。(法新社檔案照)
這次烏克蘭成功偷襲的啟示:
第一: 軍民兩用方式很難發現
無人機各個零組件其實都是屬於軍民兩用的物品,所以他在沒有組裝為誠品之前,每一個零組件都是跟我們在一般市場上看到的沒有兩樣,在民主國家重視人權的情況底下,查禁軍民兩用的物品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 晶片的重要性
我們在這一次戰爭已經看到無人機在戰場的重要性,但隨著晶片的進步,未來的戰爭操作無人機更可能從人為操作轉換成無人操作 ,到時候進攻方的特務甚至連冒險進入敵區都不需要。
我們可以看到透過CNN AI模型的方式,例如現在很多停車場都可以自動識別車牌號碼,影像辨識能力甚至已經在某些方面超過人類,在這種情況底下,未來無人機在放出去之後就可以直接針對鎖定的目標進行攻擊。
而現在3GPP正在訂的NTN衛星通訊在未來6G的應用,只要無人機可以連上衛星,無人機攻擊命令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下達,戰損與攻擊影像也可以同步的透過AI解壓縮的方式傳回。
美國禁止出口高階技術及晶片到中國,包括輝達的H20晶片。示意圖。(路透檔案照)
而未來的晶片更進步,透過影像識別與AI的幫助,以後一個簡單的無人機只要夠聰明晶片夠強大,它根本甚至連汽油或炸藥都不必裝,它只要聰明到可以辨認戰機的重要單元,例如引擎,高速的廉價無人機只要能夠衝撞戰機的引擎部分,這一台飛不起來的戰機就沒用了。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對中國、俄羅斯等恐怖國家實施晶片禁令的原因、也是台灣與其他共享自由民主國家必須要跟上美國出口管制的原因。
出口管制不能夠做生意,沒有營收當然很痛,但這個代價絕對比敵人發起戰爭的代價,還要低上太多。
(作者為科技專欄作家)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