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怡君
近日台北市政府火速決定將拆除公館圓環、填平地下道,並將路型調整為正交路口,預計暑假期間施工,引起地方社群與交通專業界強烈質疑。市府以提高行人安全、解決車禍頻繁為由推動改造,卻未公開完整評估報告,亦未說明為何忽視114年已有的專業模擬結果。填平地下道與拆圓環早已有專業評估指出其為不良方案,卻仍遭草率定案、強勢執行,讓市民再一次感受到所謂「參與」,只是形式上的安撫,而非實質的決策共構。
台北市政府預計暑假期間拆除公館圓環、填平地下道,並將路型調整為正交路口,引發各界質疑。(資料照)
依據市府自己的模擬分析,若拆除圓環,將導致羅斯福路四向交通總延滯時間明顯上升,壅塞可能將轉嫁至周邊路口,加劇事故風險。以正交口取代圓環,意圖追求形式整齊,卻需面對更多號誌控制與左轉衝突,根據交通安全研究,正交路口也必然導致更高的車禍死亡風險。諷刺的是,市府在地區說明會時承認這些潛在問題,卻仍表示「會補充資料」、「照進度施工」,這種「先射箭再畫靶」的治理風格,呈現真正令人憂心的病灶,讓不少在場人士義憤難平。
事實上,圓環在都市交通中之所以存在,從來不只是為了「車輛繞行」的功能安排。它是空間上讓不同交通模式交會、調節速度、讓人與車在節奏中共存的設計手法,更承載了「城市容納不確定性」的象徵意義。公館圓環周邊串聯著台大校園、自來水園區、公館市場、捷運站與住宅社區,是台北極少數仍保有「多核心、慢速混合」空間特質的節點。然而市府此次決策,卻用正交口的規訓式思維,取代了圓環的協調式邏輯,強調秩序與控制,抹去了城市中原本可以容納複雜流動與地方記憶的空間形式。這不僅是空間設計的簡化,更是城市治理價值觀的單向轉向——從「如何與市民共同調節」變成「如何讓市民服從計畫」。
令人擔憂的是,公車專用道將自地下拉回地面,不僅讓高容量的大型車輛與一般汽機車、行人、自行車爭道,增加潛在事故,也讓原本地下道的快速通行優勢完全消失,公車族權益嚴重受損。未來地面站點數增加,不但易成為交通瓶頸,更面臨周邊住戶反彈。所謂「人本交通」口號,在這樣的工程中顯得諷刺。正當各大城市努力推動大眾運輸優先與人行安全,台北卻將雙方利益對立處理,令人不解。這種將高效系統退化為地面混行的作法,不僅與國際城市大眾運輸優先的趨勢背道而馳,更折損市民對永續交通的期待。
市議員苗博雅(右)等人曾提出質疑,公館圓環拆除施工交通動線規劃並不完善,尤其廢除公車專用地下道,一旦公車改走平面道路恐導致交通更為惡化。(資料照)
在日前舉辦的地區說明會中,許多世居當地的居民不僅強烈表達反對意見,甚至有民眾特地從外縣市返鄉,與里長溝通、向市府抗議;不少市民自身為專業人士,誠懇提出改善方針。會場中居民多次質疑程序與資訊公開問題,卻換來官員反覆空泛的回應與進度承諾,整場會議如同「已決之事的告知會」,並無實質討論空間,更無法律上的約束力。這樣的參與設計,不僅違背城市治理應有的民主精神,也加深市民對市政的不信任。
作為觀察都市環境規劃的學者,我必須強調:公館圓環與地下道議題,不僅是技術選項,也是價值選擇。市府選擇犧牲人民生活、犧牲專業建議,換取「做事有感」的形象,將原本複雜、多元的交通網絡,簡化成急就章設計圖紙。這不只是工程問題,而是民主與知識是否能在城市治理中真正發揮作用的考驗。
公館圓環與地下道議題,不僅是技術選項,也是價值選擇。市府選擇犧牲人民生活、犧牲專業建議,換取「做事有感」的形象,將原本複雜、多元的交通網絡,簡化成急就章設計圖紙。圖為台北市長蔣萬安。(資料照)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容納不確定、善用多元聲音的決策模式;而不是在議會質詢壓力下倉促拍板、事後補蓋模擬資料的政治表演。市政不應是比速度,而是重信任。一座真正進步的城市,不能將市民的聲音當成延誤工程的雜音。
公館圓環與地下道當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關鍵是如何改、和誰一起決定、是否公開誠實面對不同聲音。我們必須拒絕的是,一種連基本討論空間都無法保障的決策模式。挖除填平的不只是道路,而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基礎。這,才是公館事件的核心問題。本人籲請台北市政府重啟規劃、停止倉促工程,方為人民之福。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