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餐飲業為何找不到人之三/餐飲業未來五年需要調整的五個⽅向

◎ ⿈建樺

台灣勞動⼒快速⽼化,餐飲業正⾯臨「請不到⼈、留不住⼈」的困境。如果我們持續靠舊有的經營模式,勢必會被現實淘汰。以下是我在⿈燜雞家族餐飲現場的觀察與思考,提出五個我認為未來五年內可逐步調整的⽅向。

⼀、導⼊ SOP 流程,降低技術⾨檻

傳統餐飲重視⽼師傅經驗與⼿感的傳承,但這套制度對新進員⼯並不友善。當⼯作內容無法標準化,新⼈就無法快速上⼿,也無法維持穩定品質。反之,若有明確SOP流程、步驟、標準,連⼀位沒有餐飲經驗的年輕⼈就如同我本⼈,也能在短時間內勝任,這才是能規模化經營的第⼀步。

傳統餐飲重視⽼師傅經驗與⼿感的傳承,但當⼯作內容無法標準化,新⼈就無法快速上⼿,也無法維持穩定品質。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歐新社)傳統餐飲重視⽼師傅經驗與⼿感的傳承,但當⼯作內容無法標準化,新⼈就無法快速上⼿,也無法維持穩定品質。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歐新社)

⼆、給⼯作附加意義,讓年輕⼈有參與感及創造價值

現在的年輕⼈,不只為薪⽔⼯作,也期待成⻑與成就。如果⼀份餐飲⼯作,能讓他學習經營、分析數據、參與社群或內容創作,那這不再只是端盤⼦的職位,⽽是他職涯養分的⼀部分。

三、擁抱新科技與⼯具,減少不必要的⼈⼒耗損

從QR Code掃碼點餐、雲端排班,到⾃動出單、電⼦⽀付,這些看似微⼩的改變,卻能⼤幅減少現場壓⼒,提升顧客體驗。我曾親⾝經歷從傳統⼈⼯點餐轉為電⼦系統的改變,效率與正確率明顯⼤幅的提升。

餐飲業若能善用新科技與⼯具,可減少不必要的⼈⼒耗損。圖為QR Code點餐,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餐飲業若能善用新科技與⼯具,可減少不必要的⼈⼒耗損。圖為QR Code點餐,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四、打造共創型制度,給想拚的年輕⼈舞台

若員⼯永遠只能當打⼯仔,當然缺乏熱情。反之,若這間店能讓年輕⼈有合理的升遷空間、獎⾦分潤、甚⾄參與開店,他會⽤⾃⼰的⽅式經營,因為那也變成了「他的⼀間店」。共創,⽽⾮雇⽤,才是未來的⼈才合作模式。

五、設計銀髮友善流程,擴⼤潛在⼈⼒來源

餐飲不⼀定只能靠年輕⼈。若能將⼯作流程拆解成單⼀任務(如收盤、備料、清潔),就能吸引熟齡⼯作者參與。根據媒體報導,有些餐飲品牌已經推動「銀髮計畫」,針對50歲以上族群設計簡單好上⼿的單項任務,既解決⼈⼒問題,也延伸了社會參與⼒。

未來五年,餐飲業的變化不再只是菜單和裝潢,⽽是「⼈」的變化,我們不能再單靠熱⾎撐店,更不能期望⼈⾃動留下來。需要做的是:打造⼀個值得留下的⿈燜雞餐飲集團。

(作者為餐飲業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