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打造陸蟹友善環境 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實驗場

◎ 陳擷安

墾丁國家公園被譽為陸蟹的「天堂」,擁有超過30種陸蟹的多樣性,不僅位居台灣之冠,亦在全球同類型生態區域中名列前茅。然而,這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卻長期面臨一個難解的難題——「路殺」。每當繁殖季節來臨,懷抱著數百顆卵的母蟹,便得從山區橫越道路,前往海邊釋放幼蟹,卻常因車輛來往頻繁,命喪輪下。為解決這項生態危機,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公路局攜手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生態保衛戰,從人力交管到廊道建置,逐步形塑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陸蟹友善基礎建設。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公路局攜手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生態保衛戰,強調護蟹封路的必要。(墾管處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公路局攜手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生態保衛戰,強調護蟹封路的必要。(墾管處提供)

回顧這段歷程,起初僅能透過在抱卵高峰期臨時封路、派員指揮交通來避免路殺事故,既耗費大量人力,也無法在非高峰時間持續發揮保育效果。直到2023年,公路局於台26線香蕉灣至砂島間設立首座地下陸蟹廊道,讓陸蟹能不受人車干擾,安全穿越馬路。2024年,進一步推出3.0版本的改善工程,在台26線39.5公里處的山側新設約390公尺長的棲地,鋪設具自然質地的咾咕石,導引陸蟹順勢前行至海岸。這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對生態共存理念的具體實踐。

夏季正值陸蟹降海釋幼時節,墾丁「陸蟹廊道」成功降低路殺。(資料照)夏季正值陸蟹降海釋幼時節,墾丁「陸蟹廊道」成功降低路殺。(資料照)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近期走訪墾丁,親自觀察到當地港口社區在社區營造與環境保育方面展現出的用心與成果。從居民主動參與環境維護,到與保育機構合作推動陸蟹導覽教育,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港口社區的案例顯示,當在地居民意識到保育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時,往往能發揮遠超過外力干預的長效影響力。墾丁不僅是自然生態的寶地,也是社區共生共榮的典範,這樣的精神與模式,值得全台其他地區借鏡與學習。

然而,新設的棲地設計卻也引來部分民眾質疑,認為凹凸不平的咾咕石鋪面易造成機車騎士摔車風險,有人甚至戲稱該處為「兩棲天堂路」。

但這樣的觀點也點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保育與公共安全之間出現張力時,該如何取得平衡?墾管處則強調,該路段速限本就應遵守,設計是經過生態評估後的結果,咾咕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與保濕功能,對陸蟹而言是最佳的天然棲地材料。這場爭議,不僅是單一設施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如何共存的社會對話。

墾丁每年「停十走十」護蟹封路成為特色 。(資料照)墾丁每年「停十走十」護蟹封路成為特色 。(資料照)

實際上,墾丁的陸蟹保育行動早已不只是地方議題,而是整體環境治理模式轉型的一部分。從「人為干預」過渡到「結構性友善設計」,公路局與墾管處逐步擴大生態思維在基礎建設中的應用。根據楓港工務段說法,過去的地下廊道是2.0版,今年的改版則整合了陸蟹棲地營造與生物通道設計,使得抱卵母蟹得以「順勢而下」通過廊道產卵釋幼。此舉不僅減少路殺風險,也提升了整體陸蟹族群的繁衍成功率,可謂兼顧動物行為與人類建設的典範。

這樣的生態工程成果值得被更多地方借鏡。當氣候變遷與人類開發壓力愈來愈大,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持續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將是未來台灣各地都必須面對的挑戰。墾丁國家公園的經驗提供了一種可能——透過長期規劃、跨部門合作,以及與在地居民溝通協調,打造出「人與自然共生」的新樣貌。陸蟹的生命道路,不該止於柏油馬路的盡頭,而應是我們對自然尊重與共存的起點。

(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