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
近日新北市三峽區一名78歲高齡駕駛引發的重大車禍,更讓高齡駕駛資格問題浮上檯面,掀起修法呼聲。公共政策不應因單一事件而倉促修法,退休與駕駛年齡的調整需全面考量各國經驗、社會需求與科學證據,經過審慎討論後方能做出穩健決定。
近日新北市三峽區一名78歲高齡駕駛引發的重大車禍,更讓高齡駕駛資格問題浮上檯面。(資料照)
單一事件往往因其震撼性引發輿論壓力,促使政府快速修法以平息民意,日後很容易出現因為倉促修法後造成的風險。公共政策的制定若缺乏全面評估,可能導致後果難料。以高齡駕駛為例,三峽車禍確實令人痛心,但將事故全然歸咎於駕駛年齡,未必能解決問題。
研究顯示,高齡駕駛車禍原因可能涉及視力衰退、反應速度減慢或健康狀況不佳,但年輕駕駛的超速與分心駕駛同樣是事故主因。若僅因單一事件收緊高齡駕駛限制,可能剝奪健康高齡者的行動權利,同時忽略其他年齡層的駕駛風險。丹麥工會聯盟主席拉斯穆森批評退休年齡提高「完全不公平」,正點出政策若僅從財政或勞動力角度出發,忽視民眾的尊嚴與生活品質,將引發更大爭議。
若僅因單一事件收緊高齡駕駛限制,可能剝奪健康高齡者的行動權利,同時忽略其他年齡層的駕駛風險。示意圖。(取自shutterstock)
各國經驗顯示也有另外一個方向的調整,近年來全球多國因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陸續調整退休年齡與駕駛執照年齡限制。丹麥將退休年齡逐步提高至2035年的69歲,並對1970年後出生者設定70歲的退休門檻;義大利預計2050年後的退休年齡也將接近70歲;中國則因應運輸需求,將中大型車輛駕駛執照年齡上限從60歲延長至63歲,並允許進一步延長三年。台灣亦因校車司機荒,將職業駕駛年齡上限從65歲提高至68歲。這些政策調整背後,凸顯了人口結構變遷的挑戰,也引發了公平性與安全性的爭議。
不同國家的年齡政策調整反映了各自的社會與經濟脈絡,值得台灣借鏡。丹麥以預期壽命為基準,每五年檢討退休年齡,試圖平衡財政負擔與勞動供給,但總理佛瑞德里克森已表態,若退休年齡過高,將重新審視制度,顯示政策需保有彈性。義大利因老化嚴重,預計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但這可能加劇年輕世代的就業壓力。中國延長駕駛執照年齡上限,則是短期應對勞動力不足的權宜之計,卻也凸顯一胎化政策長期影響的困境。這些案例顯示,年齡調整政策必須因地制宜,並考慮長遠後果,而非僅追求短期效益。
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針對高齡駕照管理,提出三大策略。 (資料照)
台灣作為高齡化與少子化並存的社會,退休與駕駛年齡的調整牽涉複雜的利害關係,需納入多元面向的討論,並且需要審慎討論。
首先應以科學數據為基礎,評估高齡駕駛的風險與能力。例如是否可針對高齡者設計更嚴格的體檢與駕駛測驗,而非一刀切地限制年齡。政策應平衡公平與效率。提高退休年齡或駕駛年齡上限或許能緩解勞動力短缺,但若忽略弱勢族群,如體力勞動者的需求,可能加深社會不平等。因此還是建議需廣納民意,透過公聽會、專家諮詢與跨部門協調,確保政策兼顧安全、經濟與人權。
三峽車禍的悲劇提醒我們,公共安全至關重要,但修法不能僅憑單一事件的情緒化反應。丹麥、義大利與中國的經驗顯示,年齡調整政策需因應國情,兼顧短期需求與長期影響。台灣在面對高齡化挑戰時,應以科學證據為本,透過公開透明的討論,制定兼具人性與前瞻性的政策。唯有如此,才能在人口結構變遷的浪潮中,確保社會的公平與穩定。
(作者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審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師大)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