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聖
三峽重大車禍奪走三條人命,其中兩位是年僅十三歲的國中生,讓全台陷入震驚與悲痛。事發地點是一處設有行人專用時相的斑馬線,代表號誌設計早已到位。然而,即便行人優先、紅燈亮起,仍無法阻止一輛失控車輛衝入人群,令人不得不思考:我們對學區交通安全的防禦,做得夠了嗎?
0519三峽重大車禍奪3命,事發地點是一處設有行人專用時相的斑馬線,即使行人優先、紅燈亮起,仍無法阻止一輛失控車輛衝入人群。(資料照)
這不是單純的駕駛失控或高齡駕駛責任問題,而是整體道路系統對「行人為本」的設計哲學是否落實。台灣的馬路長期依賴標線、號誌與駕駛自律,卻缺乏最關鍵的「強迫減速的物理被動防護機制」。當駕駛誤踩油門、精神恍惚或身體突發狀況時,行人便成了沒有防備的犧牲者。
對照國際經驗,瑞典、荷蘭、新加坡等國在學校周邊普遍施作「立體斑馬線」,將整段穿越道抬升至與人行道等高。車輛若不減速通過,底盤將直接撞擊平台,形成物理威懾力。且更進一步,於斑馬線前30公尺處鋪設震動鋪面或紋理帶,讓駕駛產生明顯顛簸與警覺反應,哪怕沒看到標誌也會本能減速。
筆者主張,中央應制定「學區斑馬線物理防護設計指引」,地方政府應盤點高風險路段,優先於學校門前與穿越道施作立體斑馬線與減速顛簸鋪面。這不只是交通工程,更是為孩子們鋪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在道路設計的選擇上,我們不能再讓「車子好開」凌駕於「行人平安回家」之上。在道路上孩子沒有反應時間,政府必須先設好剎車,從立體斑馬線開始,讓我們真正守住學童最後一道防線。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