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明敏
全國農業金庫成立20週年之際,謹致上最誠摯的祝福與敬意!
回顧我在農業金庫服務6年9個月時間,歷經全球疫情肆虐、經濟劇烈動盪、國際貿易重組的非常時期,有幸與一群勤奮、專業、無私奉獻的同仁並肩攜手,為農業金融的穩健發展盡一份心力,多次獲得各界的獎項肯定與鼓勵。然而,在這段歷程中,亦深切感受到制度上的不完備,執行任務時常有「巧婦難為」的無奈。
藉這個時刻,我呼籲主管機關、農漁會與社會各界一同支持,協助農業金庫盡早提高資本額,增資盡量由農漁會股東出資、檢討轉存款制度與相互支援機制,並允許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開辦多元財富管理服務與利率交換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讓農業金庫得以穩定營運、接軌國際、有效避險。
全國農業金庫是全國唯一特許金融機構,結合農銀、商銀,照顧農漁民至今已20年。(資料照)
穩健治理,實績可鑑
自2005年5月26日成立以來,農業金庫肩負輔導全國311家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發展、辦理農林漁牧融資與穩定農業金融的重任。我2017年12月至2024年9月擔任董事長,在此期間,無論資產總額、放款效率、風險控管等面向,皆顯著提升。2017年到2022年間,放款總額從2,186億元成長至4,108億元,存放比率由31.7%提升至49.31%,逾放比率更從0.52%大幅降至0.07%,這些成績是全體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
儘管面對諸多限制與壓力,我們致力完成「協助信用部財務改善」與「強化農業放款」法定任務。各項關鍵指標皆有明顯進展,創下成立以來最佳成績。2017至2024年,信用部存放金額、存放比率、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比率及稅前純益等皆逐年向上。
特別是,透過聯合授信等方式,協助偏鄉小規模農漁會去化資金,存款比率小於50%的信用部,從2017年151家減少為2024年78家。
升息壓力下的堅守,強化資本結構韌性
2022-2023年,全球急速升息,美元11次21碼、台幣5次3碼,國內外所有金融機構投資部位的評價均出現巨大未實現損失及負利差,日本農林中央金庫預估虧損逾1.9兆日圓,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中,及至2023年農業金庫仍能維持盈餘,殊為不易。
我們承受極大壓力,因現行制度下無法自主調整或拒收來自信用部的大量轉存款金額和利率,資金成本高於同業。以來自農漁會的轉存存款7,200億元推算,由於轉存利率比本國銀行平均高出0.525%,每年須多付出37.8億元的利息成本。若無此成本,我們的損失僅為22.3億元。
同一期間,農漁會信用部的獲利則大幅提升,2023與2024年稅前純益分別達76.91億元與76.05億元,農業金庫卻承擔了60.08億元的負利差。這樣的落差,反映農業金庫發揮資源效益的空間遭到掣肘,農業金融的制度設計亟待檢討。
未來,信用部轉存款能否比照一般商業銀行利率或者利率差距不要太大,農業金庫有盈餘,再按平均存款餘額分享部分紅利給農漁會。
為打造更具韌性的財務體質,符合逐步降低政府出資比率的初衷,未來應盡量由農漁會出資,強化農業金庫的資本結構。與此同時,也誠摯呼籲各界關切不合時宜的農(漁)會法部分條文的檢討,確實執行,使更臻完善。
缺乏避險工具,影響投資效率
在我任內多次爭取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開放財管業務與利率交換交易,皆未獲同意。這讓農業金庫在面對全球快速升息與外幣波動時,缺乏彈性調度與避險能力,也無法像其他金融機構可以靈活調度美元等外幣資金,只能被動承受不利環境。
我們所做的每一筆投資、每一次資產調整,皆經由授權程序與董事會充分討論與決議,投資外幣債券等財務操作皆依照授權制度及董事會決策執行,財務損失發生期間多次向董事會列案報告或討論,詳實說明損失概況與因應策略,董事會未曾提出異議或調整指示。
所有資產配置和財務投資過程是集體共識下的決策,合法合規。
灌溉希望,台灣農業放款表現優於日本
農業金庫的輔導和放款對象-農漁會和農漁民,遍佈全國各地,部分在偏鄉-山區、海邊與離島,同仁舟車勞頓輔導小規模農漁會,支持勤勞耕作的農民。有些偏鄉沒有銀行,卻有信用部;許多農民拿不出完整的財報和擔保品,卻有一顆努力的心,農業金融資源,就是要灌溉這些希望的種子。
我國農業放款餘額占總放款餘額比率優於日本,這展現我國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更是全體農業金融機構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
國際貿易板塊變動下,農業金融機構的支援是最大緩衝。2023年起,中國市場衰退、國際運送成本飆高,部分客戶的農產品沒能分散市場,影響還款能力。2024年,農業金庫的逾放比率升高為0.46%,主要是農業逾放比率3.14%,青農4.74%。事實上,2024年,不包括農業,農業金庫的逾放比率僅0.10%,低於本國銀行平均0.15%。
面對疫情肆虐、市況起落,同仁謹慎努力,任內信用部財務改善和農業放款績效空前優異。
我認識的金融同業、客戶、友人和大學師生,絕大部分過去並不知道有農業金庫的存在,如今紛紛表示肯定:「以前真不知道有農業金庫這個單位」,農漁會、農企業和青年農漁民也常說:「感謝農業金庫」,足見農業金庫的影響力日益提升。
農業金庫耕耘農業金融有成,更助攻鳳梨、芒果外銷,2021年榮獲「國家品牌玉山獎」傑出企業獎項。(資料照)
農金磐石,破浪穩健前行,守護台灣農業
我在董事長任內時常提醒自己:「感謝長官提拔,這是人生最後的公職,必須盡全力完成法定任務,讓農業金庫成為幸福企業。」
主要由於風控機制嚴謹,重視青農和照顧弱勢農漁會,積極推動農業放款、農業保險、數位金融、資訊整合,創設安全農漁產品產銷媒合平台和敦聘無給職業務發展顧問等,農業金庫在2021年榮獲「國家品牌玉山獎」傑出企業獎項,個人亦獲頒「國家品牌玉山獎傑出企業領導人」殊榮。
2024年因財務困難未能為同仁加薪,我深感歉意。
堅信:強化資本、完善制度,方能打造農業金融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農業金庫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資本累積不易,資本額與淨值過低,存放比偏低、轉存款制度僵化,資本負擔倍數過高,資本適足率隨時可能跌破法定標準等,需全面檢討。
當前的大趨勢是各國都在追求糧食安全,我國又可能增加農產品進口,此時此刻更需金融幫助農業轉型升級、企業化及科技化。
20年一路走來不易,至盼農業金融機構能在制度與業務上盡早突破桎梏,順暢健全的金流,破浪穩健前行,成為台灣安全農業、韌性農村和幸福農民最堅強的靠山。
(作者為全國農業金庫前董事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