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芥之
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到期,台灣正式進入「無核」時代。但是,立法院5月13日快速通過《核管法》修正案,為核電延役開啟後門。這場能源政策的拉鋸戰,再次引發社會熱議。
立法院5月13日在藍白人數優勢下快速通過《核管法》修正案,為核電延役開啟後門。圖為《核管法》三讀通過後,國民黨團開心慶祝。(資料照)
談到核能,動輒有人將「無核」與「缺電」畫上等號。事實上,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和經濟部郭智輝部長,甚至賴清德總統,已在多個場合強調,台灣至2032年不缺電,缺的是「綠電」,因此現階段能源政策將加速推動綠能產業的發展。
然而,「核能信徒」堅信核能是唯一的能源解方,其他能源都不能算是穩定的基載電力。台電員工於5月1日發動的集會遊行,檯面上的理由是抗議風電光電供電不穩造成電網重傷,以致台電虧損累累,拒絕以納稅錢填補台電虧損。但不意外地,其標準答案又是:「推動/重啟核電」。果然,二週後在立法院占優勢的在野黨立委迅即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為核電續命。
賴政府上台後,產業、社會各界不時提出有關核電的討論;但核電信眾永遠避而不談的是「核廢料的處置」。在台灣,哪個政治人物敢同意核廢料儲放在自己的選區裡,就等於宣告政治死刑,一般民眾更強烈反對核廢料放在自家城市、社區。
「核廢料的處置」是核電信眾永遠避而不談的話題,不論是技術面還是社會面,現階段台灣都缺乏處理核廢料的能力。(圖取自「蘭嶼貯存場規劃報告」)
核廢處置有兩個關卡,一是處理技術,二是處置地點。目前多數先進國家仍以貯存方式處理。比方德國在2023年就實現無核家園目標,但仍有上千桶的核廢料尚待處置,而原訂2031年完成處置的時程已確定延宕;目前計畫要在2027年提出「潛在」的儲存地點。
基於此,我們必須承認,不論是技術面還是社會面,現階段台灣都缺乏處理核廢料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即使法規、核安等各方面條件都達標,台灣是否仍要讓我們已知無法善後的技術繼續運轉?
台電的財務壓力不容忽視。前述五一抗議的員工稱,因為發展綠能而導致台電虧損。但政府早已多次強調,台電虧損主因包括國際燃料價格波動與電價凍漲政策;而政府規劃千億補助台電,卻因立法院審議卡關而未能執行。台電員工為了公司前途而上街頭,與其捨近求遠,不如轉身要求當天同行的藍白立委解凍放行就好了啊!
再者,產業面臨美國關稅及匯率巨幅波動,八大工商團體已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各黨派同意通過台電1,000億元的撥補預算。
政府原先設定2026年10月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目前目標稍有延後;但綠能產業已帶動兆元投資與2萬個就業機會。儘管當前風電、光電發電成本較高,但以國際趨勢來看,隨著技術突破與規模經濟,再生能源終將成為主流。
儘管當前風電、光電發電成本較高,長期而言,風、水、地、氫等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才是永續能源的終極解方。圖為風電。(資料照)
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發生大規模停電,確實原因仍待調查,但已有學者指出,在這種大規模停電事故中,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反而有助於促進電網的穩定,即時提供電力支援。
事實上,發展再生能源也將同步推動新的電網系統。台灣電網系統老化,更新、升級速度緩慢,很大的原因在於地方勢力對基礎建設的抗爭;若能透過新能源的開發,同步建設更新更進步的電網系統,可望一併提升台灣的電力韌性。
台灣有一群討厭執政黨的人,卻也因此連帶討厭「綠能」。雖然美國川普總統偏愛傳統化石能源,以致綠能發展暫時受到阻滯,但長期而言,風、水、地、氫等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才是永續能源的終極解方。川普帶來的變數,恰好為台灣相對落後的再生能源產業,提供一個補課與追趕進度的契機。
能源政策的選擇,不應僅限於核電與否,而是如何在安全、環境、經濟與社會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台灣能源的未來,更不能只依賴單一解方,而應透過多元能源布局,確保供電穩定與永續發展。在這場能源轉型的路上,唯有理性討論、正視現實,才能找到最合適的能源路徑,實現穩定、永續的未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企管博士候選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