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金城
當我們談論失智症時,總是難免聚焦在「失去」:記憶的消逝、能力的退化、角色的轉變。然而,在全球高齡化浪潮席捲之際,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新思考失智症的照護模式,不再只是「延緩失能」,而是讓患者活出「新生活的可能」。
在全球高齡化浪潮席捲之際,失智症的照護模式,不再只是「延緩失能」,而是思考如何讓患者活出「新生活的可能」。(圖取自shutterstock)
所謂「新視角的照護」,不再是侷限在藥物或診間中的醫療處置,而是回歸生活本身,透過空間設計、社區參與與身心療癒,讓照護更貼近人性,讓患者感受到自己仍有價值、仍有連結。
以日本為例,早在十多年前,厚生勞動省便推動「認知症共生社會」理念。九州的大牟田市實驗性地打造出「失智友善社區」,居民接受失智症教育訓練、商店貼上友善標章、警察與計程車司機也受訓協助患者回家,失智者不再被隔離,而是在社區中自然生活。這樣的模式強調「生活即照護」,而非以醫療為唯一主軸。
再看荷蘭,阿姆斯特丹郊區的「霍格威村」是一座為中重度失智患者設計的生活村落,裡面沒有白袍醫師,只有仿真的超市、咖啡廳與廣場。患者在熟悉的日常中,自在地過日子,護理人員則化身為鄰居、服務員,提供潛在但無壓力的照護。這種設計證明了:安全與自由並非對立,生活質量與疾病進程同樣重要。
台灣的「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則提供了第三種視角。他們讓治療走出醫院,走入山林、走入呼吸之中。那一段段看似平凡的健走、深呼吸練習,實則是一種重建身體節奏、恢復存在感的溫柔革命。這讓我們反思,真正的治療,不只是給藥,不只是測記憶表現,更是讓患者在生活中感受到「我還是我」的價值。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去年舉辦「從鹿耳門到熱蘭遮」健走活動,透過平凡的健走、深呼吸練習,來重建身體節奏、恢復存在感。(擷取自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臉書)
未來的失智症照護,不應只仰賴藥物突破。正如最新一代阿茲海默症藥物雖能延緩退化,卻難以恢復已失去的認知功能。在這樣的限制下,生活模式的創新反而可能帶來更多驚喜。正如一位荷蘭設計師曾說:「我們不是在治療一個疾病,而是在照顧一個人。」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場觀念的轉變。政府政策應該支持社區型照護,設計友善空間與活動;醫療單位應跨界合作,引入藝術、音樂、自然療癒等元素;社會大眾也需要理解,失智症不是絕望的終點,而是一段需要耐心與創造力同行的旅程。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段旅程的同行者,不只是提供幫助,而是創造新的意義、新的回憶,甚至新的生活方式。因為對失智症患者而言,「治療」的終極目標,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活出當下——這,就是照護新視角帶來的希望。
(作者為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