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晚來的手足,沉重的責任?

◎ 比比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庭在孩子成年後選擇「再生一胎」,導致手足年齡差距高達二十歲的情況時有所聞,這類現象雖屬少數,但已不再罕見。有些網友在 Threads 與親子論壇上徵詢意見,表達自身複雜感受:一方面為新生命的到來感到喜悅,另一方面卻也擔心,在父母已接近退休且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是否扶養弟妹的責任終將落在自己身上?這樣的討論,正反映出手足年齡差距懸殊所帶來的壓力與潛在矛盾。

許多父母在高齡時選擇再生一胎,往往已接近退休,甚至缺乏穩定收入,但仍抱持「孩子是祝福」的信念,忽略了年齡與未來照顧能力的限制,當無力提供足夠陪伴與資源時,最終照顧責任往往落在年長手足身上,讓他們承擔情感與現實的雙重壓力。

許多家庭在孩子成年後選擇再生一胎,導致手足年齡差距高達二十歲,成年子女擔心扶養弟妹的責任可能落在自己身上,反映出手足年齡差距懸殊所帶來的壓力與潛在矛盾。圖為新生兒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歐新社)許多家庭在孩子成年後選擇再生一胎,導致手足年齡差距高達二十歲,成年子女擔心扶養弟妹的責任可能落在自己身上,反映出手足年齡差距懸殊所帶來的壓力與潛在矛盾。圖為新生兒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歐新社) 

試想,當我22歲時,弟弟誕生。在他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都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否則照顧與扶養的責任,極有可能落到我身上,假設我要一路陪伴並支持他至成年,那我要到40歲才能卸下責任;若還要供他讀到大學,甚至要等到我44歲才真正結束這段義務,我不禁質疑這樣的關係,我究竟是他的姊姊,還是第二個媽媽?

若我選擇不承擔,父母可能反過來責怪我,認為「同是家人」、「你有能力,為何不幫忙?」甚至搬出「孝親」等道德施壓。但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事業與人生規劃,我想要成家、買房、工作養活自己,這份「愛」在重壓之下,很難不扭曲成怨恨,讓我在心中吶喊:「把他生下來不是我的選擇,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一切?」

若是我選擇袖手旁觀,讓弟弟自立自強呢?在缺乏父母完整照顧與資源的情況下長大,他會不會也曾想過:「為什麼你們要把我生下來,卻又放著我不管?」這樣的責任轉移與家庭裂痕,究竟值不值得?對弟弟而言,面對年紀懸殊的手足與高齡父母,也可能出現「我到底是被誰養大的?」的身分錯置感。

每個新生命都是祝福,但生育背後需要有足夠的準備。家庭是一生的承諾,因此當我們談論生育自由時,是否也該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對每位家庭成員負責的最佳選擇?

(作者為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