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仁
目前的烏俄戰爭,其實已經進入膠著階段。
近期的戰場發展與外交動態逐漸透露出一個潛在風險:美國可能因爲對談判進展失去耐性,暫時退出協調行列。若此事在未來兩週內成真,不僅將影響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停火機會,也將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造成結構性變化,特別是為中國提供一個取代美國的窗口,並對台灣造成長遠戰略上的壓力。
俄羅斯總統普廷下令8日至10日對烏克蘭停火3天,自台灣時間8日清晨5點生效。(法新社檔案照)
首先,從戰場現況來看,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已於5月8日至5月10日宣布單方面停火,藉以配合二戰結束80週年的紀念活動,對外釋出和平姿態。然而,烏克蘭方面旋即發動對莫斯科的無人機攻擊,此舉雖可能導致停火破局,但其背後邏輯亦可理解。烏克蘭此刻若接受停火,極可能等於接受克里米亞(Crimea)與烏東地區的喪失,這不僅是領土問題,更牽動主權與未來國際地位的根本。
換言之,烏克蘭的攻擊行為不單是軍事行動,更是談判策略。在目前情勢下,俄羅斯在戰場與談判上皆占上風,再加上川普政府近期明顯傾向與俄方對話,烏方若不主動破局,將在未來協議中失去更多談判籌碼。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左)與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里登科(右),4月30日代表各自政府簽署礦產協議。(路透檔案照)
問題是,如果美國真的中止協調角色,誰將填補這一空缺?歐洲列強如德國、法國、英國雖有意介入,卻缺乏足夠的外交槓桿與地緣壓力手段。而中國,作為少數能與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均保持溝通管道的強權,很可能藉此展開「斡旋外交」,並利用停火或協議成果重塑其在歐洲的形象。
對中國而言,若能成功居中協調停火,即便過程有利於俄羅斯,也可對外宣稱其是「和平促進者」。歐洲部分國家為求戰事結束、能源穩定與外交自主,也可能重新調整與中國的互動。這不僅將打擊美國在歐洲的外交主導力,更可能牽動歐洲對台灣政策的轉變。
過去數年,台灣與歐洲,特別是中東歐國家已經建立起一系列穩定而積極的關係,包括半導體合作、人權議題連結與民主價值交流。然而,一旦中國在烏俄戰事中扮演「調停者」,歐洲國家為了平衡對中關係,可能逐步收斂對台的支持力道,使台灣處境更加孤立。
對中國而言,若能成功居中協調停火,即便過程有利於俄羅斯,也可對外宣稱其是「和平促進者」。圖為習近平與普廷2022年2月在北京會晤。(美聯社檔案照)
我們必須警覺,若中國成功藉由斡旋烏俄戰事而躍升為「新型國際秩序建構者」,其戰略意涵將遠超過烏克蘭戰場本身,也將對印太地區與台灣安全產生實質衝擊。當國際輿論開始將中國視為穩定力量時,台灣的道德優勢與國際訴求恐將遭遇新一波壓縮。
因此,台灣應清楚提醒民主盟友共同守住秩序底線,避免誤判失衡,最終反噬自身與夥伴安全。當前最重要的是避免烏俄停火談判破局,切勿讓美國的影響力從歐洲撤出,以免為中國提供趁虛而入的空間。若中國壯大其在全球政治秩序中的地位,不僅將削弱美歐陣營的整體凝聚力,也將對台灣造成實質戰略威脅,使我們面臨來自歐洲與印太兩端的外交壓力夾擊。
(作者為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