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茜茜
近年來共諜案件層出不窮,不僅衝擊國軍形象,更對臺灣國安構成實質威脅;根據司法統計,被起訴的共諜案中,現、退役軍人佔比高達六成,顯示中共對我軍事體系滲透之深;面對嚴峻挑戰,國防部啟動全員「接觸機密、資格認證」制度,建立定期查核與分級管理機制,強化涉密人員安全審查。
根據統計,被起訴的共諜案中,軍人佔比高達六成。圖為航特部中校謝孟書受利誘涉共諜案,甚至配合拍攝「我願意投降解放軍」影片向中國效忠,判刑9年定讞。(資料照)
國防部長顧立雄指出,凡涉密官兵原則上三年定期查核,並視機密等級或職務異動啟動滾動檢核機制,此舉不僅回應國安現勢,更有助於構築前瞻、彈性的防諜防線;本文將從制度意涵、法律支持、官兵需求、跨部門合作與未來展望五面向探討,政府應如何以制度化作為,有效防堵中共滲透風險。
制度革新:查核機制「職責導向」,不再僅看官階
傳統上軍中機密查核往往與官階掛鉤,容易忽略基層涉密風險;此次國防部改以「接密程度」為查核主軸,不論軍階高低,只要涉及機敏職務皆納入查核名單,並依「絕對機密」、「極機密」、「機密」、「密」等級實施不同層次審查,最嚴格者將於七年內持續進行深度查核;此一調整展現政府對共諜滲透手段不斷進化的回應,也體現國軍人資管理的現代化轉型,有助提早預警、有效阻斷潛在風險。
法制支撐:從資訊安全到國安罪責,健全法律依據
防諜機制若無法可依,將無從執行;目前國防部查核項目已涵蓋財稅、戶政、邊境出入紀錄等資料,並透過《國家機密保護法》、《國安法》及《國軍軍法》等相關條例提供法源依據;未來亦可檢討增訂「涉密行為風險預警條款」,針對異常財務交易、頻繁往返敵對地區或社交行為異常者,設立通報與調查門檻,使風險監控更具法律彈性與嚇阻效果;同時強化檢察、調查、情報三機關間的即時通報與資料共享,才能在法律體系內建構堅實防線。
軍人需求:重視官兵心理與經濟壓力,防患未然
除制度與法律面向,政府亦應正視軍中人員的心理與經濟壓力,避免成為共諜招募的突破口;根據過往案例,不少官兵因財務困窘或情感挫折而成為滲透目標,國防部可配合查核制度,設立「官兵風險預警」輔導機制,主動偵測異常行為並進行心理健康追蹤;此外,也應檢討現行待遇制度與福利政策,提升官兵的榮譽感與歸屬感,讓「被策反」的成本遠高於忠誠的價值,唯有從人性面著手,方能從根本降低滲透風險。
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共諜案有8成7的比例是由官兵檢舉查獲,國防部會進行保安查核,並著重在無論階級的揭秘查核。(資料照)
跨部門協作:國軍不能單打獨鬥,全民防諜是關鍵
防範共諜滲透不是單一部會能獨立完成的任務;此次國防部查核也須仰賴戶政、財政、邊境管制等民政與治安機關配合,政府應設立「國安跨部門資料整合平臺」,加速查核程序並避免資訊斷點;此外,透過教育部、科技部推動全民資安與防諜教育,提升全民警覺,也是未來重要方向,尤其科技產業與軍事單位聯繫日益頻繁,應及早建立「產學軍」三方風險管理制度,讓整體社會安全網更為緊密。
前瞻規劃:結合國際經驗,建立智慧化國安體系
隨著中共對臺施壓手段轉為多元、隱蔽與制度化,國安防線也需持續升級;美國等民主國家早已設有定期安全審查制度,臺灣可借鏡美、日等國「行為風險模型」與AI大數據輔助篩查,發展我國「涉密風險預測系統」;同時,國安政策也應思考如何與選舉安全接軌,針對2026、2028大選期間潛在滲透、資訊操控與法律戰介選,事先部署監控與應對預案,只有前瞻規劃,方能讓國安體系與時俱進,不落中共所設陷阱。
(作者為研究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