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庭妍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許多政要會在今日表達緬懷、在社群媒體發文哀悼。筆者因第十五屆全國中小學人權教案比賽獲獎,有幸至鄭南榕基金會受獎。盼以此經驗,分享言論自由日過後,日常生活中落實、延續民主價值的方式。
總統賴清德出席「鄭南榕殉道36週年追思紀念會」,承諾會團結台灣各界發揮民主力量,推動台灣繼續向前行。(資料照)
去年十二月底,第一次投稿全國教案比賽,榮幸獲青睞得獎,也因而有機會以得獎人身分,至鄭南榕基金會頒獎、參訪。原先以為基金會是在一個大型的空間、繁華的商業鬧區裡,沿著Google Map找尋才發現,其坐落在松山區歷史悠久社區裡的其中一間舊公寓。
狹窄的空間包含展區與辦公室,十幾位與會者已顯得壅擠。在報到處走往席間區,明顯被熊熊烈火吞噬過的一隅,抓住我的目光。由於當時工作人員忙碌於報到事宜,我也不便打擾詢問,逕自選了這灰燼空間旁的位子坐下。雖隔著強力玻璃窗,仍抵擋不住那股幽微而深刻,劃時代感的力量。此時無聲勝有聲,雖沒有和工作人員核對,卻隱約確定這是當年鄭南榕前輩自焚的現場。
當唱名點到我上前領獎時,在短短三分鐘的得獎感言中提到:「在現代科技進步的時代裡,權威已被解構,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天賦自由。而這一切源自於創造力的根源。就如同當年的鄭南榕前輩一樣,正因為有創造力,才能突破框架、衝破體制……。」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了堅持百分百言論自由、拒絕因刊登台灣新憲法草案遭叛亂罪起訴逮捕,於雜誌社自囚71天後自焚殉道。(圖片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會後人潮慢慢退去,幾位得獎者留下聆聽導覽。過往對於歷史沒有很大興趣的我,竟在這環境氛圍中,各種好奇不由自主地汩汩而出。「是否為有加害者的自焚?」「為何不逃離台灣,至少能保住性命,讓想做的事得以延續?」、「從何而來的信仰,可以超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從可以文獻作為依據的答案,到目前仍在謎團的疑問,各式各樣的好奇,隨著導覽員專業的解說中,一一浮出。
蒙特梭利有句話是:「人是從感官通往概念。」在這一次的參訪中,我深刻體驗到教科書裡的專有名詞走入生活,那種自然而然浸潤在歷史現場的觸動,是超越課堂講述想傳達的歷史隔閡。心想若有一天,台灣的國民教育階段,能將參訪鄭南榕基金會納入課程,以校外教學、彈性課程等方式進行,那不僅僅是讓孩子認識台灣言論自由的歷史,也是品格教育當中尊重人權的重要課題。因為參訪而身歷其境,那股力量將建立正確的歷史認識、超越扭曲價值的滲透媒體手段;因為參訪而感同身受,有了感覺才會想保護、珍惜言論自由。
「鄭南榕一定是希望,我們能好好地過每一天。」鄭南榕基金會鄭竹梅董事長以這段話回覆我的提問,我視為言論自由日後每一天的註解。三十六年前,我還不認識這個世界時,就已有許多前輩前仆後繼,奠定台灣言論自由的基石;三十六年後的今日,我們所享有的自由卻正在被一點一滴地侵蝕與倒退。
藍白立委透過多數暴力毀憲亂政、凍刪預算,台灣的民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資料照)
當藍白立委透過多數暴力,刪除部會行政資源、凍結民生基礎法案,甚至企圖將緊急特別預算納入立法院權限的同時,不僅是行政與立法的制衡被破壞,民主制度的根本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是單一政黨的問題,而是全體國民面對的民主危機。
言論自由不是一個紀念日、一張臉書貼文所能涵蓋的,它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堅持。當公共領域中傳出的訊息開始遭受限制、當多元觀點逐漸被單一立場取代,我們更需要挺身而出,捍衛我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
請不要沉默,請不要冷眼旁觀現在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讓我們一起響應二階罷免,拒絕威權倒退的腳步。(圖由苗栗國罷免立委連線提供)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經說過:「這個社會的崩壞,不是壞人做了壞事,而是好人選擇沈默。」因此,請不要沉默,請不要冷眼旁觀現在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告訴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讓我們一起響應二階罷免,拒絕威權倒退的腳步。我們不能讓前輩燃燒生命所換來的自由,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失落;更不能讓下一個世代,失去在自由天空下呼吸與思考的權利。
「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讓我們持續說真話、活出價值,讓這片土地的每一天,依然能自由呼吸。這是對鄭南榕最深的致敬,也是對自由最堅定的承諾。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大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