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麗惠
最近,立法院的預算審查再度掀起風波,尤其是針對文化部的預算,不少立委大動作凍結,甚至設下刁難條件,例如要求被凍結的八成經費必須提交詳細的書面報告,審查通過後才能解凍。表面上是「監督」,實際上卻是一種職場霸凌——讓文化部疲於奔命,最後影響國家文化的生產力。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遭大砍,文化部長李遠(大螢幕前排中)在行政院會哽咽表示,文化人不是要飯的。(資料照)
這種做法,就像一個霸道主管,不是直接砍掉資源,就是不斷用「職權」壓垮底下的人。今天要你交報告,明天要你補充資料,後天又說內容不夠完整……最後,等累積過多不必要的文件之後,他們才慢悠悠地說:「好吧,看看你寫了什麼。」但此時,時間早已浪費,計畫被拖垮,所有努力白費。
這種霸凌現象,讓人聯想到前陣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發生的悲劇——北基宜花金馬分署的一名資訊分析師,因長期承受過大的工作壓力與內部管理問題,在辦公室內輕生,以死控訴台灣地獄般的工作環境。
據報導,他生前長期遭到上級不合理對待,尤其是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的前分署長謝宜容,不斷要求他修改報告,交出來後再羞辱一番,然後再逼他重做,陷入無止境的消耗戰。這正是典型的職場霸凌:不是直接否定你的工作,就是讓你無止境地重複、被羞辱、被耗光能量,最後在體力上被壓垮。這樣的手法,如今在立法院對文化部的預算審查上,再次上演。
文化預算的特性本來就不同於一般建設型預算。它需要彈性、需要即時運作,才能讓各種藝文活動順利推展。但立法院這種「凍結加報告」的模式,直接癱瘓了文化部的運作。預算被卡住,活動辦不出來,導致文化產業無法發展,最後卡住預算的這些人又回過頭來批評:「你看,文化活動沒成效,根本不值得投資。」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也是一種「終極版的職場霸凌」。
「文化部不是要飯的。」文化政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環,不是任由職權濫用來刁難的犧牲品。今天如果連文化都無法得到應有的支持,那這個國家究竟還剩下什麼?更重要的是,當「技術性刁難」成為一種職場霸凌手段,今天是文化部,明天就可能是其他部門,甚至是整個政府體制內的公務員。
當立法院的職權濫用成為職場霸凌的工具,受害的將不只是個別機關,而是整個社會的運作與發展。
而勞動部的悲劇也在警示我們——當體制內的高壓環境無法被改變,當「監督」變成「折磨」,當「要求」變成「羞辱」,最後付出代價的不只是個別員工,而是整個國家的運作與人民的福祉。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文化部的預算被刁難、勞動署的職員被逼上絕路,但如果這種文化繼續存在,下一個受害的,會是誰?
最諷刺的是,台灣長年缺乏《職場霸凌防治法》,許多勞工、公務員,甚至立法院內的助理,長期在高壓環境下工作,卻無法獲得制度性的保障。而這部本應保護所有勞動者的法律,遲遲無法在立法院推動,原因何在?
因為立法院本身就是職場霸凌的場所。當一個體制內部充滿壓迫與折磨,當「監督」變成「羞辱」,當「要求」變成「消耗戰」,又怎麼可能會真正關心勞工權益?
(作者為聖約翰科大老師與高教工會分部召集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