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胤豪
近期,「亞亞事件」在台灣社會引發關於言論自由界線的廣泛討論。這位在台中配,因於社群媒體公開鼓吹以武力達成兩岸統一,最終遭廢止居留許可。此事件不僅牽動著敏感的兩岸關係,更深刻地考驗著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堅守其自由民主的憲政秩序。
面對來自對岸持續的政治與軍事壓力,以及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如何拿捏言論自由的尺度,成為當前台灣社會正視的嚴肅課題。政府的迅速反應體現了對於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但也同時觸動了言論自由的敏感神經,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政治表達邊界的熱烈辯論 。
中配劉振亞(右)因於社群媒體公開鼓吹武統台灣,遭內政部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已於日前離境。(資料照)
台灣的憲法保障人民享有言論自由,但這項權利並非毫無邊界。憲法第二十三條明文規定,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得以法律限制之。這項條款為台灣限制某些言論提供了憲法基礎,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安全及與他國關係的議題上,言論自由的行使更需謹慎。
台灣的言論自由並非絕對的權利,為了保護更廣泛的社會利益和國家安全,可以依法受到限制。要剖析該事件中言論自由的限制界線的爭論,筆者認為必須優先置於「防衛性民主」的框架下討論,此概念源於德國對威瑪共和覆滅成為第三帝國的歷史教訓後的省思,警示民主社會不能對反民主的勢力過於寬容。
「防衛性民主」的核心理念在於,民主國家有權責保護其憲政秩序免受那些意圖顛覆或破壞民主制度的個人或團體的侵害,換言之,民主制度並非對於所有言論或行為都賦予擴張解釋的自由及權利,面對意圖顛覆民主秩序的力量,民主國家有權採取必要的防禦措施 。
對於長期處於中國政治與軍事壓力下的台灣而言,「防衛性民主」的實踐更顯得至關重要。此外,台灣憲法解釋第499號所確立的「憲章不可破棄改變」原則,亦為我們理解言論自由的界線提供了重要的憲法依據。憲法中關於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等核心價值,是不可變更的本質,即使透過憲法修正也不能加以廢除。鼓吹以武力改變台灣的現狀,使其納入一個與台灣現行民主體制截然不同的政治框架之下,無疑是對台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根本挑戰,任何意圖顛覆這些價值的言論或行為,都可能被視為超出了憲法保障的範圍。
對長期處於中國政治與軍事壓力下的台灣而言,「防衛性民主」的實踐顯得至關重要。(路透檔案照)
從「防衛性民主」與「憲章不可破棄」原則的角度來看,「亞亞」鼓吹武力統一的言論,其本質已超越了單純的政治意見表達。此類言論不僅可能煽動社會對立,更與潛在敵對勢力欲以非和平手段改變台灣現狀的意圖相呼應,對台灣的國家安全與民主體制構成潛在威脅。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廢止其居留許可,正是基於維護國家安全和捍衛憲政秩序的考量。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保障多元意見的表達至關重要。然而,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應有其界限,不得被濫用為侵害他人權益或危害國家安全的工具 。在「亞亞事件」中,台灣政府的決策,正是試圖在保障言論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複雜的兩岸關係背景下,社會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言論自由的邊界,以及如何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民主價值——我們既要珍惜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也要警惕那些可能利用這項自由來侵蝕我們民主根基的言論與行動,言論自由的保障,是以不動搖國家與憲法秩序的存續為前提。
總之,「亞亞事件」深刻地反映出台灣在面對複雜的兩岸關係和中國日益增長的壓力下,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台灣作為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在堅守憲法原則和國際人權標準的同時,也必須具備保護自身民主體制的能力。這起事件提醒台灣社會,需要持續審慎地思考言論自由的邊界,並在法治框架下尋求共識,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挑戰。
(作者為網路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