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名家分享~吳介民》台灣產業「脫中入北」的意義

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

◎ 吳介民

#脫中入北

賴清德總統今天針對川普「解放日」關稅的政策回應,初步輪廓與方向是正確合理的。

總統賴清德6日發布影片表示,台灣沒有計畫對美採取關稅報復,將利用供應鏈的新布局,加強台美產業合作,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圖擷取自賴清德臉書影片)總統賴清德6日發布影片表示,台灣沒有計畫對美採取關稅報復,將利用供應鏈的新布局,加強台美產業合作,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圖擷取自賴清德臉書影片)

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來推動適合自身產業發展的方向

賴清德方案中其中一項提到加強對美投資。

這是台灣經濟脫中之後驅動的方向。

台灣產業「脫中」早就開始,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而那時候是國民黨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內。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動能的邏輯不因台灣執政黨的政治偏好而改變。

但是有能力讀懂全球趨勢的小國政府與企業,可以因勢利導,往自己有利的方向操作。這是從蔡英文政府以來的產業情勢。

圖5可以清楚觀察到台灣產業資本十多年來持續脫中的趨勢,早於美中2018貿易戰之前,只是美中對抗催化了速度。今天,台灣投資於中國的資本已經遠遠少於非中國地區。

名家分享~吳介民》台灣產業「脫中入北」的意義圖5:台灣對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投資,1982-2024年(三年移動平均)(取自貼文)

曾經牽動兩岸關係的「台灣對中投資30年大週期」已經明確結束。

因為對中投資週期的式微,台灣與中國貿易互賴關係跟著產生變化,台灣出口集中度對中部分陡降,對美則急升。見圖7。

名家分享~吳介民》台灣產業「脫中入北」的意義圖7:台灣對主要貿易國家的出口集中度(取自貼文)

資本脫離中國之後,往哪裡去?

兩個方向:

(1)起初是到其他全球南方國家,如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然後到印度,ICT/EMS進一步到墨西哥。

(2)最新的趨勢是,到全球北方國家——美國、日本、歐洲。這一波台資向北方國家前進的動力來自半導體供應鏈的移動,國人耳熟能詳的台積電當然是帶頭大哥。

圖6顯示,台灣到全球北方的投資從2016年開始穩定增加,到最近幾年已經超過到全球南方國家。

名家分享~吳介民》台灣產業「脫中入北」的意義圖6:台灣對外投資:全球南方國家對照全球北方國家,1991-2023年(單位:10億美元,三年移動平均)(取自貼文)

台資的「脫中入北」意義重大:台灣的科技製造實力已經可以在全球北方——也就是世界體系所謂的「核心國家」——立足,並且具有競爭力。這是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加入當代全球化夢寐以求的成果。

川普效應當然會在短期內衝擊台灣的產業,為中小企業帶來經營上的困難。這是政府應該努力作為之處,協助中小企業轉型,適應新的國際情勢。

讓我再重複一次: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

台灣在過去半世紀幾次全球政治經濟危機中生存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愈來愈強。只要沈著對應,台灣不但可以渡過這次全球危機,而且可以更強壯。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吳介民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